鹿茸草
《中华本草》:鹿茸草
拼音注音
Lù Rónɡ Cǎo
别名
千年艾、千重塔、瓶儿蜈蚣草、山门穹、千层矮、龙须草、白路箕、毛茵陈、白丝草、土茵陈、栀子草、牙痛草、折头翁、六月霜、白山艾、白龙骨、白杉笠、千层楼、千年春、千年霜、满山白、白头毛、白鸡毛、四季青、瓜子草、老鼠牙草、白头毛、白鸡毛、四季青、瓜子草、老鼠牙草、白毛鹿茸草、鱼腮草、白细芒、白茅草、白地蜈蚣、六月雪、江西
英文名
savatier Monochasma, Herb of savatier Monochasma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;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鹿茸草,生山石上,高四、五寸,柔茎极嫩,白茸如粉。四面生叶,攒密上抱,叶纤如小指甲。春开四瓣桃红花,三瓣似海棠花,微尖下垂,一瓣上翕,两边交掩,黄心全露。《进贤县志》录入药类,不着功用。《名医别录》,玉柏生石上如松,高五、六寸,紫花,用茎、叶。殆此类也。又《庐山志》:千年艾,触油即萎。此草,色白如艾,是矣。千重塔,江西山中近石处皆有之。细茎密叶,丛生。高五、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nochasma sauatieri Franch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23 cm。常有残留的来年枯茎,全株被银白色密绵毛。茎丛生,基部倾卧或弯曲,老时木质化。叶在茎基部者较小,密集交互对生,向上逐渐扩大成长圆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,长1-2.5cm,宽2-3mm,先端渐锐尖,基部狭窄无柄。花序具腺毛;花少数,单生于茎顶部的叶腋呈顶生总状花序;花梗端有2叶状小苞片;花萼筒状,被腺毛,筒部长5-7mm,具9条粗肋,萼齿4,与筒部等长或稍长,条形或条状披针形;花冠淡红色或近白色,长国萼的2倍,筒部细长,近喉部扩大,上唇盔状弯曲,2裂,下唇长于上唇,3裂,中裂片较长,喉部有2沟;雄蕊4,二强,前方一对较长,子房卵形,花柱细长,柱头长圆形。果长圆形,蒴包于蓿萼内,仅背面形裂。种子多数,扁平。花期3-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向阳处、杂草中或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两种环类醚萜甙(iridoid gluco-sides)即MS-5、MS-6,及梓醇(catalpol),巴尔蒂甙(bartsioside),桃叶珊瑚甙(aucubin),洋丁香酚甙(acteoside),去氢洋丁香酚甙(dehydroacteoside)[1],去甲玉叶金花甙酸甲酯(demethylmus-saenoside),7-O-乙酰基-8-表马钱子甙酸(7-O-acetyl-8-epiloganic acid)[2]。[br]全草含甘露醇(D-mannitol)[3]。
药理作用
鹿茸草70%丙酮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兔晶体醛糖还原酶(AR)的活性,从中分离得到洋丁香酚甙对该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(IC50=3.7×10-7mol/L),大约是黄芩素的2.5wuk [1]。
性味
味苦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止痛;凉血止血。主感冒;咳嗽;肺炎发热;小儿鹅口疮;牙痛;风湿骨痛;疮疖痈肿;月经不调;崩漏;赤白带下;便血;叶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鲜品捣敷。
复方
①治咳嗽:鹿茸草四钱,水煎兑冰糖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②治风湿骨痛:鹿茸草一至三两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③治吐血:鹿茸草二两,麦冬五钱,川贝二钱。水煎服,白糖为引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④治风寒感冒:鲜绵毛鹿茸草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⑤治产后伤风:于绵毛鹿茸草一两,白牛胆干全草一两。水煎,调红糖服。⑥洽劳倦乏力,腰痛:鲜绵毛鹿茸草一至二两,酒水煎服;腰痛加刀豆壳五钱,墨鱼干一只,酒水炖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⑦治赤痢:六月霜三钱,红糖五钱(炒焦)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⑧治肠风便血:六月霜三钱,同猪大肠炖熟,食肠及汤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⑨治月经不调,崩漏:鹿茸草四至六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⑩治风火牙痛:六月霜、绣花针、黄荆根各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11.治虚火牙痛:六月霜二钱,枸杞根五钱,毛姜三钱。水煎眼;或用精猪肉二、三两炖汤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12.治乳癌、乳痈:山门穹五钱,捣汁与甜洒酿合服,一日三次。13.治血管瘤:山门穹、山栀根各五钱。煎服。14.治烂脚疮:山门穹二两,煎水洗。(12方以下出《杭州药植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杭州药植志》:治乳癌、乳痈,血管瘤,烂脚疮。2.《江西草药》:凉血,止血,解毒,止痛。冶急性胃肠炎,菌痢,牙痛,热淋,毒蛇咬伤。3.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治小儿高热惊凤,咳嗽,吐血,水泻。
临床应用
治疗慢性气管炎。用鹿茸草制成3种剂型观察:1.糖浆:每200ml含生药1斤,日服之次,每次10ml。2.每日15片付目当于生药1两),3次分服。3.醇浸膏片:每日6片(相当于生药1两),3次分服。均10天为一疗程。共治282例,3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为86.5-88.89%,显效率为34.04-50%。第二疗程的显效率较第一疗程明显增高。对咳、痰、喘均有一定作用。副反应:一般无特殊反应,仅少数病例出现短时期的胃部不适,口十,大便烂或干结,个别出现发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茸草
拼音注音
Lù Rónɡ Cǎo
别名
千年艾(《庐山志》),千重塔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瓶儿蜈蚣草、山门穹(《杭州药植志》),千层矮、龙须草、白路箕、毛茵陈、白丝草、土茵陈(《湖南药物志》),栀子草、牙痛草、白头翁、六月霜(《江西草药》),白山艾、白龙骨、白杉笠、千层楼(《福建中草药》),千年春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,千年霜、满山白、白头毛、白鸡毛、四季青、瓜子草、老鼠牙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的全草。
原形态
二年生草本,高15~30厘米,全体具银白色密绒毛。茎丛生,细而硬。叶稠密,对生或3枚轮生,有时互生;叶片狭披针形,长1~3厘米,阔1~2毫米,全缘,先端渐锐尖,基部狭窄无柄。花序具腺毛,苞片呈叶状,花单生于苞腋;花萼的筒部几与裂片等长,具10棱,裂片线形;花冠唇形,长2~2.5厘米,长过于花萼,淡红色,喉部稍膨大,上唇盔状弯曲,2裂,下唇长于上唇,中裂片较长,喉部有2沟;雄蕊4,2强,外露;子房具不完全2室,中轴胎室,胚珠多数。蒴果包藏于萼内,长圆形,先端尖锐,具4条纵沟,成熟时沿一侧面裂开。种子多数,扁平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岩石上,或干爽地区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有较明显的酚类及还原糖反应,黄酮类反应不明显,无生物碱反应。初步分离得甘露醇和另一熔点为200~204℃的白色结晶。
性味
苦,平。
①《江西草药》:"性平,微苦涩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苦微甘,温。"
功能主治
治感冒心中烦热,咳嗽,吐血,赤痢,便血,月经不调,风湿骨痛,牙痛,乳痈。
①《杭州药植志》:"治乳癌、乳痈,血管瘤,烂脚疮。"
②《江西草药》:"凉血,止血,解毒,止痛。治急性胃肠炎,菌痢,牙痛,热淋,毒蛇咬伤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治小儿高热惊风,咳嗽,吐血,水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咳嗽:鹿茸草四钱,水煎兑冰糖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风湿骨痛:鹿茸草一至三两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吐血:鹿茸草二两,麦冬五钱,川贝二钱。水煎服,白糖为引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④治风寒感冒:鲜绵毛鹿茸草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⑤治产后伤风:干绵毛鹿茸草一两,白牛胆干全草一两。水煎,调红糖服。
⑥治劳倦乏力,腰痛:鲜绵毛鹿茸草一至二两,酒水煎服;腰痛加刀豆壳五钱,墨鱼干一只,酒水炖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⑦治赤痢:六月霜三钱,红糖五钱(炒焦)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⑧治肠风便血:六月霜三钱,同猪大肠炖熟,食肠及汤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⑨治月经不调,崩漏:鹿茸草四至六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⑩治风火牙痛:六月霜、绣花针、黄荆根各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⑾治虚火牙痛:六月霜二钱,拘杞根五钱,毛姜三钱。水煎服;或用精猪肉二、三两炖汤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⑿治乳癌、乳痈:山门穹五钱,捣汁与甜酒酿合服,一日三次。
⒀治血管瘤:山门穹、山栀根各五钱。煎眼。
⒁治烂脚疮:山门穹二两,煎水洗。(⑿方以下出《杭州药植志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慢性气管炎:用鹿茸草制成3种剂型观察:㈠糖浆:每200毫升含生药1斤,日服2次,每次10毫升。㈡水浸膏片:每日15片(相当于生药1两),3次分服。㈢醇浸膏片:每日6片(相当于生药1两),3次分服。均10天为一疗程。共治282例,3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为86.5~88.89%,显效率为34.04~50%。第二疗程的显效率较第一疗程明显增高。对咳、痰、喘均有一定作用。副反应:一般无特殊反应,仅少数病例出现短时期的胃部不适,口干,大便烂或干结,个别出现发热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钮扣
- 黄栎
- 柄果槲寄生
- 直立婆婆纳
- 百灵草
- 南天竹梗
- 鳝鱼骨
- 乱角莲
- 相思子
- 岩石羊
- 衣鱼
- 心叶秋海棠
- 番杏
- 鸽卵
- 虎牙
- 小木通
- 野鹅脚板
- 红皮云杉
- 蘡薁
- 大山黧豆
- 青刺尖
- 湖北海棠根
- 岩葱
- 南亚新木姜
- 柏子仁
- 鲤鱼目
- 车前状垂头菊
- 梨枝
- 石榴花
- 南方荚蒾
- 红酸杆
- 墨汁鬼伞
- 白矾
- 小叶眼树莲
- 莨菪
- 邪蒿
- 蝙蝠草
- 毛菊苣
- 毛叶柿叶
- 吴茱萸叶
- 柿花
- 山油柑果实
- 梅叶
- 柳叶见血飞
- 山慈姑叶
- 白鸡屎藤
- 灰树花
- 石刁柏
- 胡枝子根
- 山樱桃
- 瓢瓜
- 钓樟枝叶
- 糠谷老
- 翠雀花
- 黄蜀葵
- 箭杆七
- 金线风
- 牛靥
- 羊胎
- 黄葵
- 千里马
- 紫金标
- 石米
- 干岩矸
- 紫草
- 刺竹笋
- 粘鱼须
- 紫三角
- 吹风散
- 紫薇花
- 红娘子
- 玄精石
- 刺李
- 刺楸树根
- 刺榆
- 刺竹叶
- 刺竹茹
- 灵砂
- 紫红獐牙菜
- 黄皮果
- 匙叶草
- 胡桃树皮
- 紫荆皮
- 鼻血雷
- 刺楸
- 紫地榆
- 缠竹黄
- 黄瓜仁草
- 老鹤草
- 白千层
- 鸦跖花
- 白豆蔻壳
- 无毛南蛇藤
- 蒲桃种子
- 五爪龙
- 刺石榴
- 蛾眉石凤丹
- 地朝阳
- 大叶黄杨根
- 石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