蒌蒿
《中华本草》:蒌蒿
拼音注音
Lóu Hāo
别名
(艹闾)蒿、芦蒿
英文名
all-grass of Montane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; 陆玑《诗疏》:蒌,蒌蒿也,其叶似艾,白色,长数寸,高丈余,好生水边及泽中,正月根芽生,旁茎正白。生食之,香而脆美,其叶又可蒸为茹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.ex Bess.[A.vulgaris L.var. selengensis(Turcz.ex Bess.)Maxim.;A.vulgaris L.var.integerrima Kom.;A.selengensis Turcz.ex Bess.var.integerrima(Kom)Nakai]
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嫩根苗,鲜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.ex Bess.[A.vulgaris L.var. selengensis(Turcz.ex Bess.)Maxim.;A.vulgaris L.var.integerrima Kom.;A.selengensis Turcz.ex Bess.var.integerrima(Kom)Nakai]
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嫩根苗,鲜用。
原形态
蒌蒿,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根茎稍粗,直立或斜向上,有铺匐地下茎。茎少数或单一,初时绿褐色,后为紫红色,无毛,。有纵飘然。叶互生;下部叶在花期枯萎,中部叶密集,羽状深裂,侧裂片1-2对,线状披针形或线形,边缘有疏尖齿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材丰形短柄,无假托叶;上部叶3裂或线形而全缘,上面绿色,无毛,正职面被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。头状花序近球形,直径3-3.5mm,具细梗,小苞片小或无,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,并在茎上组成稍开展的圆锥花序,花后头状花序下垂;总苞片3-4层,外层卵形,黄褐色,被短绵毛,中层广卵形,内层椭圆形,有宽膜质边缘;花黄色,外层雌性,内层两性,均结实。瘦果卵状椭圆形,略压扁,无毛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草地、路边荒野、河岸等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中含(+)-(3S,4R,5S)-(2E)-3,4-环氧-(2,4亚已二基)-1,6-二氧螺[4.5]癸烷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利膈开胃。主食俗不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利隔开胃,杀河豚毒。
2.《医林纂要》:开胃,行水。
2.《医林纂要》:开胃,行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蒌蒿
拼音注音
Lóu Hāo
别名
蒌(《诗经》),购、蔏蒌(《尔雅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2米。叶有柄,互生,羽状深裂,裂片更分裂,末端尖,叶背密生灰白色细毛,茎上部叶有时全缘。花茎出于极端及叶腋,着生多数小头状花序,排列成穗状花序;花冠筒状,呈淡黄色。果实为瘦果。花期夏、秋间。
生境分布
分布东北及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利膈开胃,杀河豚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开胃,行水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柚核
- 蜘蛛果
- 树刁
- 大黄
- 土马鬃
- 省雀花
- 鹊豆
- 三叶金锦香
- 香薷
- 白鹤灵芝
- 太阳海星
- 大树跌打
- 牡荆子
- 一枝黄花
- 一把伞
- 龙齿
- 榕树果
- 白苏子油
- 千里马
- 礁膜
- 长柄臭黄荆
- 绿萼梅
- 大黄茎
- 疏叶香根芹
- 渐尖毛蕨
- 红千层
- 茶子木花
- 薄荷素油
- 驴蹄草
- 刺叶楤木
- 朝鲜一枝黄花
- 脆骨风
- 钝齿铃子香
- 田螺壳
- 贯众
- 刺血红
- 黄果茄
- 六大天王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庵闾
- 大发表
- 鹌鹑蛋
- 水泽兰
- 桃枝
- 山慈菇叶
- 石南
- 亚乎奴
- 原羚角
- 苦壶卢蔓
- 黄颔蛇头
- 夹竹桃
- 南天仙子
- 余甘子
- 岩枇杷
- 岩白菜素
- 湖北海棠
- 榅桲皮
- 岳桦
- 败酱
- 大叶蛇泡簕
- 拔毒草
- 豆列当
- 珍珠菜
- 柯蒲木
- 小花酸藤子
- 黑种草
- 心胆草
- 白线蛇
- 萍蓬草子
- 地麻黄
- 老鼠刺
- 牌楼七
- 厚朴
- 吴茱萸叶
- 白脂麻
- 绿绒蒿
- 豉虫
- 苜蓿根
- 猴樟
- 自消容
- 雷公藤
- 大透骨消
- 乌鸦胆
- 长尾复叶耳蕨
- 革叶茴芹
- 三七
- 藤本夜关门
- 黄皮叶
- 君迁子
- 长梗千里光
- 鳗鲡鱼骨
- 老枪谷
- 甜草
- 狭叶蓬莱葛
- 蚕豆
- 菊叶三七
- 滇南千里光
- 芒叶小米草
- 九节风
- 凤凰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