蒌蒿
《中华本草》:蒌蒿
拼音注音
Lóu Hāo
别名
(艹闾)蒿、芦蒿
英文名
all-grass of Montane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; 陆玑《诗疏》:蒌,蒌蒿也,其叶似艾,白色,长数寸,高丈余,好生水边及泽中,正月根芽生,旁茎正白。生食之,香而脆美,其叶又可蒸为茹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.ex Bess.[A.vulgaris L.var. selengensis(Turcz.ex Bess.)Maxim.;A.vulgaris L.var.integerrima Kom.;A.selengensis Turcz.ex Bess.var.integerrima(Kom)Nakai]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嫩根苗,鲜用。
原形态
蒌蒿,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根茎稍粗,直立或斜向上,有铺匐地下茎。茎少数或单一,初时绿褐色,后为紫红色,无毛,。有纵飘然。叶互生;下部叶在花期枯萎,中部叶密集,羽状深裂,侧裂片1-2对,线状披针形或线形,边缘有疏尖齿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成材丰形短柄,无假托叶;上部叶3裂或线形而全缘,上面绿色,无毛,正职面被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。头状花序近球形,直径3-3.5mm,具细梗,小苞片小或无,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,并在茎上组成稍开展的圆锥花序,花后头状花序下垂;总苞片3-4层,外层卵形,黄褐色,被短绵毛,中层广卵形,内层椭圆形,有宽膜质边缘;花黄色,外层雌性,内层两性,均结实。瘦果卵状椭圆形,略压扁,无毛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草地、路边荒野、河岸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中含(+)-(3S,4R,5S)-(2E)-3,4-环氧-(2,4亚已二基)-1,6-二氧螺[4.5]癸烷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利膈开胃。主食俗不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利隔开胃,杀河豚毒。2.《医林纂要》:开胃,行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蒌蒿
拼音注音
Lóu Hāo
别名
蒌(《诗经》),购、蔏蒌(《尔雅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2米。叶有柄,互生,羽状深裂,裂片更分裂,末端尖,叶背密生灰白色细毛,茎上部叶有时全缘。花茎出于极端及叶腋,着生多数小头状花序,排列成穗状花序;花冠筒状,呈淡黄色。果实为瘦果。花期夏、秋间。
生境分布
分布东北及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利膈开胃,杀河豚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开胃,行水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标杆花
- 莲雾
- 斑竹壳
- 波缘楤木
- 白勒
- 白三七根
- 斑杖
- 马唐
- 莲生桂子草根
- 莱菔缨
- 白术
- 白山蓼
- 爆仗竹
- 落地荷花
- 萝芒树皮
- 白千层叶
- 白克马叶
- 柏树
- 柏子仁
- 莲雾根
- 落霜红根
- 萝藦
- 萝芙木茎叶
- 莲须
- 落新妇
- 莲状绢毛菊
- 落地生根
- 莲子
- 落叶梅
- 落花生
- 菱叶
- 葎草果穗
- 莲衣
- 菱
- 斑瓣虎耳草
- 莲生桂子花
- 落葵花
- 睡菜根
- 白地紫菀
- 白丁香
- 白及
- 莲房
- 柏树果
- 老牛揣
- 斑叶紫金牛
- 白婆婆纳
- 毛冬瓜根
- 鲎壳
- 卤碱
- 狗舌草
- 莲子草
- 大叶云实
- 萝藦子
- 白乳菇
- 莲花
- 野芋叶
- 斑鸠占叶
- 白叶藤
- 朝鲜当归
- 白八角莲
- 斑鸠
- 柏脂
- 白兰花叶
- 榜嘎
- 白垩
- 波缘假瘤蕨
- 斑点虎耳草
- 白三百棒
- 菱粉
- 白叶花柴
- 莲叶橐吾
- 落花生油
- 白僵蚕
- 蓝叶棵
- 白叶刺根
- 猪殃殃
- 菱叶山蚂蝗
- 落地小金钱
- 蒌油
- 波棱瓜
- 柳叶菜花
- 野鸦椿花
- 野葱
- 水鸡油
- 寄生藤
- 蟹爪
- 显脉罗伞
- 岩松鼠骨
- 野葡萄藤
- 大叶紫薇
- 小苦参
- 一味药
- 青杠碗
- 白狼毒
- 大花列当
- 滨旋花
- 山半夏
- 茶绒
- 墨汁鬼伞
- 蓝锭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