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宋楸毛
《*辞典》:吕宋楸毛
拼音注音
Lǚ Sònɡ Qiū Máo
别名
吕宋楸荚粉(李承祜《生药学》)。
出处
李承祜《生药学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粗糠柴的果实的腺毛及毛茸。采下充分成熟的果实,入布袋中,磨擦搓揉抖振,擦落毛茸,拣去果实,收集毛茸,干燥即可。
原形态
粗糠柴,又名:香檀、香桂树、六检仔、菲岛桐、假桂树、新妇木、六年仔、加麻刺、红果果、大枫脑、香楸藤。
常绿小乔木,高8~10米。小枝、幼叶和花序均被褐色柔毛。叶互生,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7~16厘米,基部圆形,先端渐尖,全缘或有钝齿,上面无毛,近基部有腺体2,下面粉白色,被柔毛和散生红色腺点,主脉3;叶柄长1~4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;花小,均无花瓣;雄花序单生或成束,多花,长5~8厘米,雄花萼裂片膜质;雌花序单生,长3~7厘米,萼管状,4~5齿裂,子房和花柱有红色腺点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6~8毫米,表面无刺,密被红色粉状茸毛;种子圆球形,平滑。花期3~4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平原、溪边、山谷的疏林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四川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台湾等地。
形状
腺毛及毛茸呈细粒状、暗红色、浮动性粉末,无臭,无味。投水面上浮,微使水色变红。投乙醇、醚、氯仿及苛性钾液中,能使溶液呈深红色。徐徐振荡之,共灰色部分(非腺毛)聚集于表面。
化学成分
含粗糠柴毒素约10%、异粗糠柴毒素、4-羟基粗糠柴毒素、3,4二羟基粗糠柴毒素、间苯三酚、岩白菜素。又含蛋白、脂肪油、纤维素、蜡、甙类及鞣质。
药理作用
兽医用作驱虫:果的醇提取物在体外、体内具有杀绦虫作用,对吸虫(如姜片虫、肝片吸虫、大片吸虫、双腔吸虫等)亦有效,而对线虫(如蛔虫)则无效;水提取物效力较差,醚提取物之作用则介于水、醇之间。一般而言,作用不强,醇提取物1:100在体外需1小时可使虫体开始死亡。驱虫的有效成分为粗糠柴毒素及异粗糠柴毒索,而后者作用更强些。对兔小肠能提高张力、增强蠕动。以其果皮上的茸毛作成的制剂名咖马粉可作泻下剂、驱虫剂。粗糠柴毒素有抗受精作用,而异粗糠柴毒素则无效。
性味
淡,平,有毒。
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淡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①李承祜《生药学》:"为绦虫之有效驱除剂,并能驱除蠕虫;有通泻作用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烂疮、跌打,热水洗脚肿、风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~2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涂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葛谷
- 决明子
- 剪夏罗根
- 球果藤
- 止咳草
- 红瑞木果
- 短柄南蛇藤果
- 益母草花
- 梅花
- 白龙头
- 土蜂子
- 蛇附子
- 大黑药
- 大夜关门根
- 野木鱼
- 黄耆茎叶
- 大花列当
- 七星鱼
- 野梨枝叶
- 舞草
- 马牙半支
- 地盘松球
- 大叶黄杨叶
- 麻花
- 虫笋
- 小麦麸
- 蓬子菜
- 糖茶藨
- 腊雪
- 黄海葵
- 天脚板
- 东方狗脊
- 美商陆
- 青竹标
- 含羞草根
- 糙叶树
- 短叶锦鸡儿
- 脉耳草
- 掐不齐
- 新疆延胡索
- 大管
- 盾叶唐松草
- 咸虾花
- 柳叶亚菊蒿
- 尖山橙
- 甘青铁线莲
- 万年柏
- 大花威灵仙
- 玉簪花根
- 虎尾兰
- 水白蜡
- 九牛薯
- 棕树根
- 猪脂膏
- 茄子
- 棉花
- 漆大姑
- 老鼠簕
- 野兔骨
- 红花雪莲花
- 藤三七
- 多花景天三七
- 水冬瓜
- 鲤鱼皮
- 水苏根
- 回回蒜果
- 鸭舌草
- 龙船花根
- 蜻蜓
- 鸨油
- 野鸦椿子
- 荷苞花根
- 伞花绢毛菊
- 川层草
- 青葙花
- 杨枸花
- 宽瓣红景天
- 芦子兰
- 老枪谷
- 丁萝卜
- 亮叶冬青
- 人参须
- 白花杆
- 绿矾
- 茴香根
- 茴香虫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陈壶卢瓢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大叶凤仙花
- 白叶花柴
- 紫芋
- 瓶耳小草
- 沙地柏
- 尖舌苣苔
- 青鱼枕
- 鱼胶
- 蟾舌
- 龙船乌泡
- 桑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