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层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川层草
拼音注音
Chuān Cénɡ Cǎo
别名
献鸡尾、舟山碎米蕨、细凤尾草、凤凰路鸡、铁线路鸡、善鸡尾、斑鸠尾、血草、闭尺、小本马脚蕨、细叶金鸡尾
英文名
Lip-fern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毛轴碎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ilosoria chusana(Hook.)Ching et Shing [Cheilanthes chusana Hook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-30cm。根状茎短,直立,被褐棕色狭披针形鳞片。叶丛生;叶柄长2-5cm,褐棕色,有亮光,披鳞片;2回羽状复叶,披针形,长8-20cm,或更长,宽1.5-6cm,短渐尖;羽片10-15对,几无柄,下部羽片稍短,中部羽片长1.4cm,宽5-20mm,矩圆状三角形,急尖或钝头,羽状深裂几至羽轴,裂片4-6枚,矩圆形,有圆齿,草质,无毛,但叶轴多少被鳞片。孢子囊群圆形,每圆齿上1枚,囊群盖由变质的叶缘反卷而成,膜质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-830m的林下、路边或溪边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四川、广西、贵州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寒;无毒
归经
肾;膀胱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。主湿热黄疸;泄泻;痢疾;小便涩痛;咽喉肿痛;痈肿疮疖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湖南药物志》:止泻利尿,清热解毒,止血散血。治痢疾,小便痛,脚软无力,身疼发热,喉痛,蛇咬伤,痈疖肿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川层草
拼音注音
Chuān Cénɡ Cǎo
别名
献鸡尾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舟山碎米蕨、细凤尾草、凤凰路鸡、铁线路鸡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中国蕨科植物毛轴碎米蕨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革本,高20~30厘米。根球茎短,直立,被褐棕色狭披针形鳞片。叶丛生;叶柄长2~5厘米,褐棕色,有亮光,披鳞片;2回羽状复叶,披针形,长8~20厘米,或更长,宽1.5~6厘米,短渐尖;羽片10~15对,几无柄,下部羽片稍短,中部羽片长1.4厘米,宽5~20毫米,矩圆状三角形,急尖或钝头,羽状深裂几至羽轴,裂片4~6枚,矩圆形,有圆齿,草质,无毛,但叶轴多少被鳞片。孢子囊群圆形,每圆齿上1枚,囊群盖由变质的叶缘反卷而成,膜质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处石上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等地。
性味
《湖南药物志》:"微苦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湖南药物志》:"止泻利屎;清热解毒,止血散血。治痢疾,小便痛,脚软无力,身疼发热,喉痛,蛇咬伤,痈疖肿疬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皮青木香
- 鲎尾
- 铁扇子
- 螳螂跌打
- 姜味草
- 蛇接骨
- 蒲桃叶
- 狐狸尾
- 凤尾参
- 两头尖
- 赤胫散
- 海虾壳
- 野冬菊
- 松下兰
- 青琅玕
- 蛇疙瘩
- 茅草叶
- 猴高铁
- 蒙莸
- 紫雪花
- 七爪风
- 刺李
- 竹林消
- 海粉
- 香榧草
- 荆芥
- 羊屎条根
- 三花枪刀药
- 曼陀罗子
- 小九节铃
- 石莲子
- 山刺柏
- 万寿菊
- 乌榄核
- 红楤木
- 山莴苣
- 飞机草
- 铁草鞋
- 红胡豆七
- 藏三七
- 蝉蜕
- 羊角参
- 槐米
- 朱砂菌
- 小红藤
- 铜棒锤
- 茯苓皮
- 朝天罐
- 支柱蓼
- 金纽子
- 猴骨
- 地柏枝
- 薄柱草
- 水枇杷
- 草木王
- 锅铲叶
- 小年药
- 桑螵蛸
- 龙血树
- 布朗耳蕨
- 蝎子七
- 树腰子
- 下田菊
- 碎米柴
- 花锚
- 黄花仔
- 火殃簕
- 长节耳草
- 刺果藤仲
- 鹅绒藤
- 鸡翮羽
- 柃木
- 大叶樱叶
- 箭叶蓼
- 乔木紫珠
- 木馒头
- 海龙
- 满树星
- 骆驼黄
- 西南毛莨
- 蛇王藤
- 野烟叶
- 朱顶红
- 砂仁花
- 大树跌打
- 苦草
- 鸡根
- 飞廉
- 苦地胆
- 喜树皮
- 屎咕咕
- 鹅蛋壳
- 金钮扣
- 青木香
- 野靛青
- 费菜
- 石膏
- 萆薢
- 掉毛草
- 见血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