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白苞芹
《中华本草》:川白苞芹
拼音注音
Chuān Bái Bāo Qí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川白苞芹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othosmyrnium japonicum Miq.var. sutchuensis de Boiss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形态与白苞芹相似,区别在于;叶裂片为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边缘有不规则的深裂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微温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;舒筋止痛。主咳嗽;哮喘;筋骨痛;头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骨麻
- 藏丁香
- 蟾蜍肝
- 穿根藤
- 臭冷杉
- 穿石藤
- 五指山参
- 刺沙蓬
- 匙叶黄杨
- 莿(木冬)
- 五蕊寄生
- 蛏壳
- 秤杆草
- 乌桕木根皮
- 乌泡刺
- 叉歧繁缕
- 乌蛇胆
- 乌鸦头
- 朝鲜崖柏
- 侧柏叶
- 刺葡萄根
- 苍白秤钩风
- 苍白过路黄
- 苍耳囊虫
- 乌蔹莓
- 丛毛榕
- 翅卫矛
- 刺藦苓草
- 匙羹藤
- 茶绒
- 川乌
- 藏报春
- 藏羚角
- 糙壳菱蟹
- 翠蓝草
- 刺老鸦
- 乌药花
- 五倍子内虫
- 五色梅
- 撑篙竹
- 沉香曲
- 穿山甲
- 穿心莲
- 催乳藤
- 翠云草
- 刺郎果
- 刺齿凤尾蕨
- 乌鱼蛋
- 草牡丹
- 常春藤子
- 葱须
- 秤砣梨根
- 刺三甲
- 翅果藤
- 刺梨子
- 人参须
- 藏紫菀
- 穿地龙
- 臭菘叶
- 垂丝卫矛
- 乌饭树
- 川山橙根
- 川桐皮
- 藏绵芪
- 刺果卫矛
- 刺苞南蛇藤果
- 乌苏里瓦韦
- 五加果
- 五眼果树皮
- 催吐萝芙木
- 刺黄柏茎叶
- 五指毛桃
- 藏鮡肉
- 楮实
- 刺瓜米草
- 五指山参叶
- 五月茶
- 朝天罐
- 蚕豆壳
- 茶叶
- 慈姑
- 蚕沙
- 穿肠草
- 吹云草
- 垂花胡枝子
- 菜板
- 藏荆芥
- 藏鮡胆
- 刺楸树皮
- 五加叶
- 翠鸟
- 刺竹笋
- 柽乳
- 娃娃拳
- 蟾头
- 樗叶花椒
- 刺叶苏铁
- 臭辣树
- 刺龙牙
- 五星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