蟾舌
《*辞典》:蟾舌
拼音注音
Chán Shé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舌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拾遗》:"拔疔。"
复方
治鱼脐疔:(癞)虾蟆舌一个,研烂,用红绢片摊贴,其根自出。蟾肚皮代绢妙。(《疮疡经验全书》蟾舌膏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蟾舌
拼音注音
Chán Shé
英文名
Toad tongu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舌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.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剁头取舌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1.中华大蟾蜍,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,体粗壮,头宽大于头长,吻端圆,吻棱显着;鼻孔近吻端;眼间距大于鼻间;鼓膜明显,无犁骨齿,上下颌亦无齿。前技长而粗壮,指、趾略扁,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,指长顺序3、1、4、2,指关节下瘤多成对,常突2,外侧者大。后肢粗壮而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部,左右跟部不相遇,趾侧有缘膜,蹼常发达,内跖变形长而大,外跖突小而圆。皮肤极粗糙,头顶部较平滑,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,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,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,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。此外,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,胫部之瘰疣更大,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,腹面皮肤不光滑,有小疣。颜色亦异颇大,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,体侧有浅色的斑纹;雌性背面色较浅,瘰疣乳黄色,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,腹面乳黄色,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。雄性个体较小,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,无声囊。2.黑眶蟾蜍,体长7-10cm,雄性略小;头高,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吻棱明显,鼻孔近吻端,眼间距大于鼻间距,鼓膜大,无犁骨齿,上下颌均无齿,舌后端无缺刻。头部沿吻棱、眼眶上缘、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。头顶部显然下凹,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。前肢细长;指、趾略扁,末端色黑;指长序为3、1、4、2;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,内侧者略小,均为棕色,后肢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,左右跟部不相遇;足短于胫;趾侧有缘膜,相连成半蹼,关节下瘤不明显;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。皮肤极粗糙,除头顶部无疣外,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,疣粒上有黑点或刺;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;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。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。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,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。雄性第1、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,有单咽下内声囊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,夜出觅食。2.栖息于潮湿草丛,夜间或雨后常见。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2.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甘;性凉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拔疔。主疔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烂摊贴患处。
复方
治鱼脐疔:(癞)虾麻舌一个,研烂,用红绢片摊贴,其根自出。蟾肚皮代绢妙。(《疮疡经验全书》蟾舌膏)
各家论述
《纲目拾遗》:拔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辣蓼
- 榈木
- 黄花夹竹桃叶
- 獾肉
- 枸橘核
- 崇澍蕨
- 射尿(虫另)
- 豨莶果
- 禾叶墨斛
- 虎杖
- 穗花杉根
- 桑枝
- 桉叶
- 刺黄柏
- 金刚大
- 上山虎
- 蚱蝉
- 赤扬
- 马槟榔
- 黑皮跌打
- 红麸杨根
- 黑骨蕨
- 厚叶旋蒴苣苔
- 木麻黄种子
- 黑萼棘豆
- 珍珠
- 棘刺花
- 龟版胶
- 栗子
- 牛蒡茎叶
- 半蒴苣苔
- 葱花
- 桂木干
- 鸳鸯
- 柿木皮
- 苦木
- 广枝仁
- 锯鲨翅
- 白芥
- 白丁香
- 大麻漆
- 宽尾石韦
- 五月霜
- 乳花
- 止血丹
- 油鸭
- 毛茄
- 复叶葡萄叶
- 兰花参
- 金牛七
- 人参子
- 金线包
- 黑顶卷柏
- 狨
- 狐四足
- 卫矛
- 野海椒
- 刺叶楤木
- 地莓子
- 凌霄
- 钝叶蔷薇
- 梦花根
- 白云花根
- 白叶藤
- 金鸡脚
- 闭鞘姜
- 假蒟根
- 蚱蜢
- 剑叶玉簪
- 桂子
- 大籽蒿
- 蕹菜根
- 绿珊瑚
- 老虎俐根皮
- 滇榧子
- 鹿藿根
- 狗肝菜
- 盐匏藤
- 禹白附
- 藏荆芥
- 猫儿眼睛
- 猪鬃刚
- 黄桷树根疙瘩
- 猪大肠
- 回回豆
- 狼把草
- 菘菜
- 云南双盾木
- 白木
- 驴肉
- 瓜螺
- 对叉疔药
- 石羊菜
- 淡竹壳
- 槐角
- 大风子
- 白果根
- 红毛鸡
- 百齿卫矛
- 黄瓜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