豉虫
《中华本草》:豉虫
拼音注音
Chǐ Chónɡ
别名
豉母虫
英文名
Weav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rinus curtus Mots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鲜用,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。
原形态
豉虫体椭圆形,雄虫长约7mm,雌虫较大。色黑或黄,有光泽。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。上唇多直皱。复眼分离,有上下2对,上方1对,适于空气中视物;下方1对,适于水中视物。触角短小,9节,黑色,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。足3对,赤褐色,前肢长,中、后两肢短小而侧扁,适于游泳。翅鞘有刻点,尾端略突出翅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,夜间飞行空。资源分布: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。
性味
有毒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蚀息肉;解毒。主息肉;恶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内服宜慎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拾遗》:蚀息肉,敷恶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豉虫
拼音注音
Chǐ Chónɡ
别名
豉母虫(《补缺肘后方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豉虫科昆虫豉虫的全虫。
原形态
体椭圆形,雄虫长约7毫米,雌虫较大。色黑或黄,有光泽。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。上唇多直皱。复眼分离,有上下2对,上方1对,适于空气中视物;下方1对,适于水中视物。触角短小,分为9节,色黑,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。足3对,赤褐色,前肢长,中、后两肢短小而侧扁,适于游泳。翅鞘有刻点,尾端略突出翅外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池沼中,常在水面旋回游泳,夜间每飞行空中。以捕取小虫为食。卵产于水草上,幼虫成长后,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消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蚀息肉,敷恶疮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消石
- 艾纳香
- 勾儿茶
- 西藏花椒种子
- 大乌泡根
- 阿育魏实
- 阿魏侧耳
- 毛脉南蛇藤
- 枳椇子
- 牯岭凤仙花
- 华萝藦
- 鸐雉
- 百草霜
- 兰竹参
- 竹叶椒根
- 大苞芹
- 冬瓜
- 落马衣
- 野芋
- 白绿叶果实
- 白细辛
- 白托柄菇
- 柑核
- 爬山虎
- 金银花露
- 白肚
- 小马齿苋
- 辫子草根
- 七叶一把伞
- 合掌消
- 蚌兰叶
- 厚叶牛耳草
- 梨木皮
- 黄杨木
- 椴树
- 刺瓜
- 龟肉
- 番荔枝根
- 桃枝
- 毛莲蒿
- 接骨草
- 五月霜
- 厚皮树
- 铁拳头
- 东北桤木
- 大夜关门根
- 麦撇花藤
- 菰米
- 风藤草
- 茨黄连
- 过山消根
- 豉虫
- 枸骨树皮
- 水玉簪
- 大青根
- 升药
- 藏三七
- 蛾药
- 蔓草虫豆
- 慈竹根
- 地血香
- 蛇头细辛
- 橙子
- 皱叶鼠李
- 宽瓣红景天
- 牛肺
- 桃子
- 红蒿枝
- 蒺藜
- 西瓜霜
- 老鸦嘴
- 老虎耳
- 狗舌草
- 芦竹笋
- 羚羊角
- 抱树莲
- 扁藤
- 罗勒子
- 红花杜鹃
- 鲨鱼骨
- 蠘
- 山野豌豆
- 簕欓
- 篦梳剑
- 豌豆
- 黑头草
- 山刺柏
- 蛇王藤
- 撑篙竹
- 石灰华
- 五爪龙
- 厚叶子树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八角枫根
- 松树皮
- 化气兰
- 红芪
- 鸡筋参
- 尖舌苣苔
- 救必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