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金杉
《中华本草》:草金杉
拼音注音
Cǎo Jīn Shān
别名
登亚严、七头风、糙叶地丁、松香草、野杉根
英文名
Herb of Indian Pentanema
出处
出自《红河中草药》本品还可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,小便短赤,感冒,外伤出血等症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白背苇谷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ntanema indicum (L) Ling var. hypoleucum (Hand.-Mazz.) Ling [Inula indica L.var. hypoleu-ca Hand.-Mazz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白背苇谷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达1m。高达1m。茎直立,圆柱形,紫黑色,上产分枝伸展,具纵沟,疏被白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粗糙;叶片绒形,长2-5cm,宽约3mm,先端稍钝,基部耳状抱茎,全缘,反卷,上面暗绿色,疏被白色短毛,下面密被白厚茸毛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及叶腋,花梗密被棕黄色短毛;苞片披针状线形,2-3列,被棕黄色毛;舌状花鲜黄色,中内管状花金黄色。瘦果有刺状冠。花期2-7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2000m的较干燥的半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躜6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淡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水通淋。主痄肋;咽喉肿痛;石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红河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利水通淋。2.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治疳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草金杉
拼音注音
Cǎo Jīn Shān
别名
七头风,糙叶地丁、松香草、野杉根(《红河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自背苇谷草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栽培
生于较干燥的半山坡草地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。
生境分布
多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圆柱形,紫黑色,上部分枝伸展,具纵沟,疏被白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,粗糙;叶片线形,长2~5厘米,宽约3毫米,先端尖,基部耳状抱茎,全缘,反卷,上面暗绿色,疏被白色短毛,下面密被白色或棕黄色长绵毛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及叶腋,花梗密被棕黄色短毛;苞片披针状线形,2~3列,被棕黄色毛;管状盘花金黄色,外围舌状花鲜黄色。瘦果有刺状冠毛。
性味
《红河中草药》:"淡,凉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红河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水通淋。"
②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"治疳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腮腺炎:干草金杉五钱,葱、姜适量,煎服;外用葱、白糖、明矾等量,捣敷。
②治扁桃体炎:干草金杉五钱,煎服。
③治肾结石、膀胱结石、尿道结石:干草金杉一两,煎服;米酒汁或白酒和糖为引。
④治眼结膜炎,角膜云翳:鲜草金杉适量,煎水外洗;同时内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豉虫
- 粗梗黄堇
- 常山
- 粗叶耳草
- 刺黄芩
- 楮皮间白汁
- 草柏枝
- 橙皮
- 刺玫
- 五代同堂根
- 五谷虫
- 蚕茧草
- 刺蜜
- 串铃草
- 苍耳根
- 卫矛
- 刺槐花
- 臭李皮
- 刺菠
- 山海螺
- 乌脚枪
- 乌药叶
- 五气朝阳草
- 椿白皮
- 臭油果
- 茶油粑
- 草地黄芩
- 串铃
- 苍山黄堇
- 粗糠柴
- 脆骨风
- 茶子木花
- 茶油
- 草蜘蛛
- 莼菜
- 草威灵
- 匙叶五加
- 慈竹
- 蝉翼藤
- 臭茉莉
- 翅柄铁线蕨
- 威灵仙
- 臭苜蓿根
- 刺果苏木
- 委陵菜
- 楮树白皮
- 糙叶五加
- 草蚂蚱莲
- 五色草
- 臭菘
- 川防风
- 藏茴香
- 樗白皮
- 春花木
- 称星蛇
- 橙耳
- 粗毛蹄盖蕨
- 臭梧桐根
- 刺人参
- 草石蚕
- 春砂花
- 粗糙凤尾蕨
- 常春卫矛
- 五叶壁藤
- 豉汁
- 刺参
- 彩斑桑勒草
- 粗黄草
- 臭山牛蒡
- 五脉山黧豆
- 刺葡萄
- 野漆树根
- 豆腐皮
- 五凤朝阳草
- 川木香
- 川木通
- 沉香
- 五角枫根
- 臭牡丹
- 臭黄荆叶
- 粗榧子
- 抽筋草
- 叉枝鸦葱
- 草苁蓉
- 臭黄荆
- 粗腿羊肚菜
- 叉枝藻
- 微毛柃
- 臭牡丹根
- 柽柳花
- 臭节草根
- 草独活
- 粗毛鳞盖蕨
- 蚕退纸
- 臭节草
- 测试
- 臭黄荆子
- 鲛鱼皮
- 草龙
- 臭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