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金杉
《中华本草》:草金杉
拼音注音
Cǎo Jīn Shān
别名
登亚严、七头风、糙叶地丁、松香草、野杉根
英文名
Herb of Indian Pentanema
出处
出自《红河中草药》本品还可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,小便短赤,感冒,外伤出血等症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白背苇谷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ntanema indicum (L) Ling var. hypoleucum (Hand.-Mazz.) Ling [Inula indica L.var. hypoleu-ca Hand.-Mazz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白背苇谷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达1m。高达1m。茎直立,圆柱形,紫黑色,上产分枝伸展,具纵沟,疏被白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粗糙;叶片绒形,长2-5cm,宽约3mm,先端稍钝,基部耳状抱茎,全缘,反卷,上面暗绿色,疏被白色短毛,下面密被白厚茸毛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及叶腋,花梗密被棕黄色短毛;苞片披针状线形,2-3列,被棕黄色毛;舌状花鲜黄色,中内管状花金黄色。瘦果有刺状冠。花期2-7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2000m的较干燥的半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躜6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淡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水通淋。主痄肋;咽喉肿痛;石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红河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利水通淋。2.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治疳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草金杉
拼音注音
Cǎo Jīn Shān
别名
七头风,糙叶地丁、松香草、野杉根(《红河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自背苇谷草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栽培
生于较干燥的半山坡草地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。
生境分布
多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圆柱形,紫黑色,上部分枝伸展,具纵沟,疏被白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,粗糙;叶片线形,长2~5厘米,宽约3毫米,先端尖,基部耳状抱茎,全缘,反卷,上面暗绿色,疏被白色短毛,下面密被白色或棕黄色长绵毛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及叶腋,花梗密被棕黄色短毛;苞片披针状线形,2~3列,被棕黄色毛;管状盘花金黄色,外围舌状花鲜黄色。瘦果有刺状冠毛。
性味
《红河中草药》:"淡,凉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红河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水通淋。"
②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"治疳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腮腺炎:干草金杉五钱,葱、姜适量,煎服;外用葱、白糖、明矾等量,捣敷。
②治扁桃体炎:干草金杉五钱,煎服。
③治肾结石、膀胱结石、尿道结石:干草金杉一两,煎服;米酒汁或白酒和糖为引。
④治眼结膜炎,角膜云翳:鲜草金杉适量,煎水外洗;同时内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蜀五加
- 僵蚕
- 毛叶柿叶
- 吴茱萸根
- 六大天王
- 石膏
- 金雀儿
- 石帆
- 凹裂毛麝香
- 山梅花根皮
- 山韭菜
- 山苦荬
- 土瓜狼毒
- 山楂
- 东北红豆杉
- 石苁蓉
- 山芝麻
- 山蜡梅
- 石茶
- 柿寄生
- 唐古特报春
- 石夹生
- 石榴根皮
- 石榴皮
- 苏木蓝
- 桐叶千金藤
- 沙蓬
- 矮脚苦蒿
- 山鸢尾
- 石上藕
- 神黄豆
- 沙前胡
- 石椒草
- 石蟾蜍
- 唐古特青兰
- 山柳
- 山蛩虫
- 山红稗
- 石花菜
- 杉叶
- 肾子草
- 山肉桂
- 石羊菜
- 珊瑚
- 山苏子根
- 头花杜鹃
- 蛇果黄堇
- 神仙掌花
- 山李子
- 瘦风轮
- 山胡萝卜
- 山枝仁
- 珊瑚草
- 珊瑚草花
- 山蟹
- 对叶草
- 杉叶藻
- 山楂叶
- 山羊血
- 食盐
- 甜茶
- 铁箭矮陀
- 山荔枝果
- 鲨鱼胎
- 山苏木
- 兔打伞
- 穇穗莎草
- 山檨叶泡花树
- 山绿茶
- 山野扁豆
- 山铁树叶
- 射干
- 土常山
- 石腊竹
- 少花柏拉木
- 天脚板
- 鲨鱼肉
- 石韦
- 胜红蓟
- 石瓜子
- 山鸡
- 石壁莲
- 山飘儿草
- 石蜡红
- 天韭
- 声色草
- 土茶
- 舌状蜈蚣藻
- 山芹
- 山茱萸
- 山枇杷叶
- 山棯叶
- 石龙刍根
- 山牡丹
- 石南实
- 十字苔草
- 石榕
- 兔骨
- 通花花
- 山牛毛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