獾油
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:獾油
制法
獾油炸药料,去净滓,装瓶重1两。
功能主治
消肿止痛。主水火烫伤、红肿起泡、浸淫溃烂。
用法用量
敷患处。
摘录
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
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(天津方):獾油
制法
以上和匀,1两重装瓶。
功能主治
活血润肤止痛,清热解毒消肿。主水烫、火烫、油烫,红肿起泡,浸淫溃烂,疼痛不止。
用法用量
涂抹患处。
注意
外用药品,切勿入口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(天津方)
《中华本草》:獾油
拼音注音
Huān Yóu
别名
獾子油
英文名
Badger F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es mele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冬季捕捉,宰杀后,剥皮,剖腹,取其皮下脂肪有肠网膜上的脂肪,炼油。
原形态
狗獾,属鼬类中较大种,体长45-55cm,重10-12kg。体肥大颈部粗短。鼻端尖,鼻垫与上唇间被毛。耳短眼小,四肝粗短,前后足趾具利爪,尾较短。头部毛短,有3条白色纵纹,在其中隔以两条黑棕色纹。耳背黑棕色,耳缘白色。下颌、喉部黑棕色。体背有长而粗的针毛,整个背部颜色为黑棕色与白色混杂;体侧白色毛居多;腹面、四肢黑棕色,爪棕黑色。尾端为黄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森林、山坡的灌丛、田野及湖泊、河流旁边。洞居,昼伏夜出, 杂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青海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呈浅黄色凝固的油膏状,微有香气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炮制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置热锅内加热,化开,过滤,晾凉。
归经
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;润肤生肌;解毒消肿。主中气不足;子宫脱垂;贫血;胃溃疡;半身不遂;关节疼痛;皮肤皲裂;痔疮;疳疮;痊癣;白秃;烧烫伤;冻疮
用法用量
内服:溶化入汤剂,5-15g。外用:适量,涂擦。
注意
脾虚湿阻或湿热内蕴;食欲不振,苔厚粘者慎服。
复方
①治子宫脱垂:獾子油三钱,鸡蛋七个。将油熬开后加适量水,打入鸡蛋,趁热服下,一日一次,连续服用。②治半身不遂:獾油一斤,豆腐十块,将豆腐用獾子油作熟,食量不限,日服二至三次。③治火烫、冻疮:獾子油涂患处。④治疥癣:獾子油涂患处,微火烤之,每日二次,(①方以下出《吉林中草药》)⑤治白秃;獾油,火烤,擦三、四次。如年久者,恐不生发,以拘记子煎汤饮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獾油
拼音注音
Huān Yóu
来源
鼬科动物狗獾Meles meles L.的脂肪经加工而成。秋冬捕捉。
性味
甘、酸,平。
炮制
取肉油,洗净,切碎,置锅内炼油,去渣,放冷后加入冰片适量(獾油1斤用冰片5钱),搅拌均匀,分装。
功能主治
生肌止痛。用于烧烫伤,酒齄鼻(酒糟鼻)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涂患处,每天1~2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獾油
拼音注音
Huān Yóu
别名
獾子油(《黑龙江中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脂肪油。冬季捕捉,此时脂肪最厚。杀死后,取其皮下脂肪及肠网膜上脂肪,入锅中熬炼成淡黄色的脂油,滤去油渣即成。
功能主治
治中气不足,子宫脱垂,咳血,痔疮,疳疮,疥癣,白秃,烫伤,冻疮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"治头止白秃。"
②《山东中药》:"外敷治汤火伤。"
③《黑龙江中药》:"内服可补中益气,杀虫润肠,止咳血,胸腹胀;外用治内外痔疮,火烧水烫,小儿疳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溶化入汤剂。外用:涂擦。
复方
①治子宫脱垂:獾子油三钱,鸡蛋七个。将油熬开后加适量水,打入鸡蛋,趁热服下,一日一次,连续服用。
②治半身不遂:獾油一斤,豆腐十块。将豆腐用獾子油炸熟,食量不限,日服二至三次。
③治火烫、冻疮:獾子油涂患处。
④治疥癣:獾子油涂患处,微火烤之,每日二次。(①方以下出《吉林中草药》)
⑤治白秃:獾油,火烤,擦三、四次。如年久者,恐不生发,以枸杞子煎汤饮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甘蓝
- 松木皮
- 蚌粉
- 小血藤
- 黄海葵
- 定心散
- 红石耳
- 十萼茄
- 白刺花
- 马交儿
- 大杜鹃
- 蜘蛛网
- 石楠
- 大金香炉
- 九翅豆蔻
- 鳜鱼胆
- 洪连
- 野靛
- 石耳
- 绿豆升麻
- 赤楠
- 豪猪肉
- 刺梨根
- 榆树
- 锈毛旋蒴苣苔
- 峨参
- 甘松
- 姜石
- 肉穗草
- 鸢油
- 莸
- 镰片假毛蕨
- 篱栏网
- 眼子菜
- 虫牙药
- 苏木蓝
- 毛果小甘菊
- 变叶美登木
- 虎牙
- 角果木子油
- 卵叶贝母
- 松毛火绒草
- 诃子核
- 山稔叶
- 枳茹
- 小果卫矛
- 多穗石柯茎
- 莱菔子
- 荷青花
- 蜀葵苗
- 白马鬃铃花
- 飞来鹤
- 荷包牡丹根
- 腐沫
- 白薯莨
- 橡实壳
- 节节花
- 红楠皮
- 天浆壳
- 海桑
- 威灵仙叶
- 蛇不见
- 淡味当药
- 高山栲
- 狐肝
- 桃子
- 地贵草根
- 黄羊肉
- 木香
- 树葫芦
- 蝼蛄
- 托盘
- 鲤鱼目
- 金银忍冬
- 桔梗
- 千金子
- 毛木树叶
- 白背叶根
- 仙人掌
- 蚬肉海棠
- 广西九里香根
- 扇叶阴地蕨
- 火炭母
- 楮皮间白汁
- 獐耳细辛
- 山地豆
- 千金花
- 山羊耳
- 南瓜须
- 凤尾七
- 水蕨
- 草果
- 碎骨红
- 甘遂
- 东北埃蕾
- 鱼鳔
- 绿结鸡骨
- 山尖菜
- 人乳汁
- 山葛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