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天茄
《*辞典》:刺天茄
拼音注音
Cì Tiān Qié
别名
苦颠茄、苦天茄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实。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1米。茎直立,具分枝,全体密被黄硬毛和针状剌。单叶互生;菱状宽椭圆形,长7.5~11厘米,宽5~9厘米,边缘有不规则角状波齿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两面被刺状腺毛,能分泌粘液,两面脉上均疏生长短不一的尖刺。聚伞花序由2~4朵花组成,花梗细弱,被有粗毛及小刺;花萼5浅裂,轮状,被毛及小刺;花冠白色或微带黄色,花瓣5枚,卵状披针形,被毛。浆果球形,未熟时有深绿色花纹,熟后黄色。种子多数,浅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间林下或荒坡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浆果含澳洲茄胺、谷甾醇、薯蓣皂甙元等。还含澳洲茄胺甙类、澳洲茄边碱、澳洲茄碱和刺茄碱,以及生物碱皂甙刺天茄碱。
性味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微苦,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消炎解毒,镇静止痛。治风湿跌打疼痛,神经性头痛,胃痛,牙痛,乳腺炎,腮腺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外用:捣涂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将要出头的疮毒:刺天茄叶、果晒干研末,加重楼粉,蜂蜜调匀外敷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牙痛:刺天茄鲜果实捣烂,置牙痛处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血散薯
- 昏鸡头
- 大麻药
- 浮尸草
- 五月霜
- 杜仲藤
- 干漆
- 獾油
- 浮萍
- 蚶
- 含羞草
- 猫骨
- 马骝卵
- 费菜
- 牛尾菜
- 野木瓜
- 荷莲豆菜
- 岗松
- 狗脚迹
- 鸢脑髓
- 茴香虫
- 滴滴花
- 百灵草
- 吹风藤
- 万丈深
- 高粱根
- 白马骨
- 天麻茎叶
- 土半夏
- 异木患
- 漆树根
- 铜线草
- 金牛七
- 香榧草
- 青鱼胆
- 花生壳
- 常春藤
- 圆叶母草
- 海芋
- 帽兰
- 地锦草
- 铁丝灵仙
- 毛莲蒿
- 刺梨根
- 山大颜
- 菊花参
- 川木通
- 砂仁壳
- 风箱树花
- 苦竹叶
- 青酒缸根
- 金雀花
- 南鹤虱
- 奶浆参
- 黄荆
- 蟋蟀
- 地牯牛
- 风藤草
- 铁草鞋
- 花生衣
- 江珧柱
- 吐烟花
- 花叶九节木
- 满树星
- 黑豆衣
- 栗毛球
- 散血莲
- 梨
- 蘽根
- 百足藤
- 扛板归
- 黑草
- 节节草
- 三消草
- 白花菜
- 木槿根
- 老鼠耳
- 蓝花侧金盏
- 竹林消
- 地柏枝
- 草木王
- 猴骨
- 轮叶景天
- 臭黄皮
- 野菰
- 水芹
- 长春花
- 八月瓜
- 小茅香
- 树茭瓜果
- 酸水草
- 野靛青
- 十两叶
- 紫雪花
- 苹婆
- 台湾泡桐
- 藤茶
- 珠兰
- 大叶凤仙花
- 黄栌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