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棯根
《*辞典》:山棯根
拼音注音
Shān Shěn Gēn
别名
岗棯根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桃盆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根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,微酸,性子。
①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涩,平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微酸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除湿祛风,止血,止痛。治肝炎,血崩,胃痛,风湿关节痛,疝气,痔疮,烫伤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心痛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伤寒,热入血室。"
③《岭南草药志》:"解久热不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:或炖肉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头痛、虚寒哮喘:桃金娘干根二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胃气痈:桃金娘鲜根二两。炒至焦黄色,酒淬,水煎服。
③治疟母:桃金娘鲜根二两,红糖二两,或加乌药五钱。水煎,早晚分服,连服3~5天。
④治关节风湿痛、久伤痛:桃金娘干根二两。水煎,酒冲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⑤治劳伤出血及糖尿病:山棯根一至二两。同猪瘦肉炖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⑥治疝气:鲜山棯根一两,同雄鸡一只(约一斤重),老酒半斤。酌加开水,,炖二小时,分二到三次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⑦治症瘕及腹痛初起者:山棯根一两五钱。黄酒、清水各半煎服。久病者加羊肉半斤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⑧治痔疮:山棯根二两,槐花米六钱。与猪大肠同煮,煮熟后去药渣,服其汤和猪大肠,连服数次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⑨治汤火伤:山棯根烧灰,研细末,用牛油凋涂患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临床应用
①治疗传染性肝炎
岗棯根1两水煎,分2次饭后服。20天为一疗程。如黄疸重者可加田基黄、茵陈、白花蛇舌草各6钱,鸡骨草1两。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(活动期)62例,服药最长54天。结果痊愈28例,显着有效14例,好转(症状好转;肝功能改善)16例,有效(症状好转,肝功能无改变)3例,无效1例。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98例,治愈88例,明显好转8例,无效2例。多数服药后能改善症状,促进肝功能恢复,增进食欲。治程中少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便秘、轻微的腹胀及胃部刺激感,但不影响继续治疗。
②治疗慢性苯中毒
取岗棯根与女贞子、旱莲草各等量,研粉,炼蜜为丸(每丸重2~3钱),日服3次,每次1~2丸,10天为一疗程,服至血象正常停药。治9例,痊愈、显著好转及好转各3例。有的服药21天后症状消失。治程中未见副作用。
③治疗妇女血崩症(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、子宫肌瘤及盆腔炎症引起的月经过多)
取岗棯根与地棯根各2两,五月艾叶0.5~1两,炒至焦黄,加入清水3碗、白醋半碗(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不放白醋),煎取2碗,分1~2次温服。治疗118例,起到止血效果者95例,占80%。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月经周期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马桑
- 剪刀草
- 元宝槭
- 山茶子
- 田基黄
- 厚朴子
- 两色乌头
- 细叶十大功劳
- 柏子仁
- 刺血红
- 水田七叶
- 乌鱼刺
- 小黄鼠狼
- 紫花地丁
- 郁李仁
- 胡枝子根
- 紫苏子
- 西桦
- 大头陈
- 三丫苦叶
- 龙爪菜
- 蔓草虫豆
- 柿子
- 无爷藤
- 滇西风毛菊
- 车前草
- 走马芹
- 浮尸草
- 木棉
- 节瓜
- 红酸七
- 青蒿露
- 赪桐叶
- 鳖甲
- 炉甘石
- 礞石
- 茶膏
- 白叶不翻
- 三叶莲
- 小鹭鸶兰
- 苦葵鸦葱
- 石芥菜
- 四照花皮
- 粗皮蛙
- 马耳草
- 九节菖蒲
- 接骨树皮
- 白九股牛
- 金刚藤头
- 黑种草
- 绿百合
- 红瑞木
- 龙船花根
- 白苣
- 九管血
- 土草果
- 黑色鳞毛蕨根
- 野核桃油
- 插田泡
- 小喇叭
- 蜥蜴
- 乌梅
- 十两叶
- 石床
- 甜杏仁
- 金丝藤
- 滑背草鞋
- 婆罗门皂荚
- 山白龙
- 癞树叶
- 普洱茶
- 萹蓄
- 蜜环菌
- 豆瓣香
- 山乌珠
- 针叶火绒草
- 碎兰花根
- 雉子筵根
- 野棕
- 南蛇竻根
- 菝葜
- 棉花藤
- 常春藤
- 白叶刺根
- 威灵仙叶
- 猴樟果
- 番石榴叶
- 珊瑚草
- 柚树寄生
- 云南希草
- 红毛毡
- 红树皮
- 风兰
- 小叶野决明
- 黄花忍冬
- 水松
- 亮叶冬青
- 野灯草
- 一窝鸡
- 红孩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