豪猪肉
《中华本草》:豪猪肉
拼音注音
Háo Zhū Ròu
别名
豪猪、豪彘、狟猪、鸾猪、蒿猪、山猪、壁水腧、獂騟、箭猪、刺猪、响铃猪
英文名
Porcupi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;1.《纲目》:豪猪,处处深山中有之。多者成群害稼,状如猪而项脊有棘,鬣长近尺许,粗如着,其状似笄及猬刺,白本而黑端,怒则激去,如矢射人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豪猪科动物豪猪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strix hodgsoni Gray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剥皮,剖腹,取肉,鲜肉。
原形态
豪猪,为一种大型啮齿动物。体长约65c。身被长而硬的棘刺。额到颈背部中央有一条白色纵纹;四肢、腹部之刺短小而软,呈棕色,臀部棘长。尾甚短。全身棕褐色。棘刺一般呈纺外向锤形,中空,乳白色,中是间1/3为浅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山坡、草地或密林中洞居,以草根、竹笋、野果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以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大肠;肝经
功能主治
润肠通便。主大便不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煮食,30-60g。
注意
《本草图经》:肉甘美多膏,不可多食,发风气,令人虚羸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利大肠。2.《陆川本草》:治大便不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豪猪肉
拼音注音
Háo Zhū Ròu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豪猪科动物豪猪的肉。
原形态
豪猪(《食疗本草》),又名:豪彘(《山海经》),狟猪、鸾猪(《山海经》郭璞传),蒿猪(《唐本草》),山猪(《通志》),璧水貐、獂貐(《纲目》),箭猪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,刺猪、响铃猪。
身长60~70厘米,尾长约8厘米,体重9~11公斤。体形粗肥,全身棕褐色。身体的背面密被棕色长刺,体后部背面的刺特别粗长,可达20厘米以上,直径约6毫米左右,呈纺锤形,中空,乳白色,中间1/3为浅褐色区,刺上有许多细长纹。额部到颈背中线部位有一条白色纵纹,为末端白色的长刺所形成。肩部至颌下有一些尖端白色的刺,形成一个半圆形的"白领"。四肢及体腹面的刺短小,近棕色,略软。臀后部长刺较集中,尾甚短,几隐没于刺中,全身硬刺下被有稀疏的长白毛。
栖于山坡、草地或密林中,挖洞穴居,小群活动,夜行性,常循一定的路线走动。遇敌时针刺竖起,背向倒退,以刺御敌。
生境分布
分布陕西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大寒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图经》:"利大肠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治大便不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煮食,1~2两。
注意
《本草图经》:"肉甘美多膏,不可多食,发风气,令人虚羸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夜关门
- 甘草节
- 接骨草
- 灯笼花
- 大叶紫薇
- 菊花参
- 红椋子
- 粗叶卷柏
- 衣鱼
- 鳞衣草
- 蚯疽草
- 黄筒花
- 岩檀香
- 亚婆潮
- 金蛤蟆
- 蜘蛛网
- 掌叶榕
- 透明草
- 磨盘草子
- 龙脑膏香
- 箭叶蓼
- 松下兰
- 丝瓜根
- 蘘荷花
- 披散糖芥
- 蜂蜜
- 白花鬼针草
- 毛杨梅皮
- 旋鸡尾
- 钭叶榕
- 紫茉莉
- 角花胡颓子
- 钝齿青荚叶
- 山橘叶
- 西瓜
- 栘依
- 灯笼泡
- 番石榴果
- 乌桕木根皮
- 粽巴叶
- 苦生叶
- 猪毛草
- 紫麻
- 越王余筭
- 西洋菜干
- 苎花
- 鸦椿卫矛
- 走马风
- 牛蹄甲
- 窄叶鼠李
- 旋花
- 树舌
- 田菁
- 升麻草
- 通经草
- 乳源木莲果
- 小对叶草
- 铁棒锤茎叶
- 藤檀
- 珠兰根
- 羊不食
- 铁锈
- 小萹蓄
- 饿蚂蝗
- 宿根亚麻
- 飞蛾七
- 狐肉
- 青盐陈皮
- 水黄杨木
- 钻天杨
- 小血藤
- 芝麻壳
- 人参叶
- 秋枫木
- 显脉罗伞
- 马兰
- 铃兰
- 水飞蓟
- 黄花铁线莲
- 太白三七
- 黄连
- 柱果木榄果
- 黑芝
- 燕窠土
- 雷公七
- 二仙桃
- 野漆树叶
- 树韭菜
- 线叶金鸡菊
- 黑蚂蚁
- 枣树根
- 金刚口摆
- 金盏草
- 小一口血
- 三蕊草
- 赤楠蒲桃叶
- 火炮草果
- 类梧桐
- 金光菊
- 短穗草胡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