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枝子根
《中华本草》:胡枝子根
拼音注音
Hú Zhī Zǐ Gēn
别名
野山豆根、扫皮。
英文名
Root of Shrub Lespedeza
出处
出自《江西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spedeza bicolor Turcz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根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胡枝子 直立灌木,高达2m。茎多分枝,被疏柔毛。叶互生,三出复叶;托叶条形,长3-4mm;项生小叶较大,宽椭圆形,长圆形或卵形,长1.5-5cm,宽1-2cm,先端圆钝,徽凹或有极小短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上面绿色,近无毛,下面淡绿色,疏生平伏柔毛,侧生小叶较小,具短柄。总状花序腋生,较叶长;小苞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有毛;花萼杯状,长4-5mm,紫褐色,被柔毛,萼齿4裂;花冠蝶形,紫红色,旗瓣倒卵形,先端圆或微凹,基都有爪,翼瓣长圆形,有爪和短耳,龙骨瓣基部有爪,与旗瓣等长;雄蕊10,二体;子房线形,有毛。荚果1节,扁平,倒卵形,长约8mm,网脉明显,有密柔毛。种子l颗。花期7-8月,果期 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灌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及陕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稍弯曲,长短不等,直径0.8-1.4cm。表面灰棕爸,有支根痕,横向突起及纵皱纹。质坚硬,难折断。断面中央无髓,木部灰黄色,皮部棕褐色。气微弱,味微苦涩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止痛;止血止带;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鼻衄;赤白带下;流注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30-60g;或炖肉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,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治腰痛,风湿肌肉关节痛,跌打伤,妇人赤白带下,流注痰毒,黄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胡枝子根
拼音注音
Hú Zhī Zǐ Gēn
别名
野山豆根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胡枝子的根或根皮。4~10月采收。
功能主治
治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赤白带下,流注肿毒。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"治腰痛,风湿肌肉关节痛,跌打伤,妇人赤白带下,流注痰毒,黄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腰膝疼痛:胡枝子根、猪瘦肉各二两,黄酒半斤:开水一碗冲炖,分二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②治妇人赤白带下:胡枝子根一两,用猪瘦肉四两炖汤,以汤煎药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③治脱力:胡枝子根,炖老酒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④治流柱肿毒:胡枝子根皮研极细末,鸡蛋白调敷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色新月蕨
- 红雀珊瑚
- 鹅内金
- 红花山牵牛
- 红莲子草
- 红背桂
- 红花寄生
- 红背马蓝
- 红辣槁树皮
- 红铧头草
- 胡萝卜
- 胡萝卜子
- 红花绿绒蒿
- 红花锦鸡儿
- 红菠菜
- 云南莲座蕨
- 蒲桃
- 红血藤
- 红花苗
- 红茴香根
- 红豆
- 红麸杨
- 胡豆草
- 九里香
- 红陈艾
- 红花酢浆草
- 胡桃壳
- 胡桐泪
- 红茄苳
- 红钉耙藤
- 胡子七
- 胡荽
- 红花龙胆
- 胡桃叶
- 红花青藤
- 红蒿枝
- 红靛
- 红花木莲
- 红花岩松
- 红麸杨根
- 姜三七
- 红萆薢
- 红黑二丸
- 胡桃青皮
- 胡葱
- 胡桃枝
- 砂仁花
- 广玉兰
- 红马蹄乌
- 金花茶叶
- 裂序楼梯草
- 红豆蔻
- 青龙藤
- 灰锤
- 卵叶鳞始蕨
- 桔梗
- 千针万线草
- 菊花暗消
- 臭草
- 山鸢尾花
- 红缘层孔菌
- 红芋
- 石楠
- 大花剪秋罗
- 匙叶草
- 秋枫木
- 痄腮树
- 番木瓜
- 黄皮叶
- 苜蓿根
- 三角泡
- 九节风
- 蛇迷草
- 青葙花
- 野芝麻花
- 虎胆
- 青天葵
- 苦壶卢
- 青棉花藤叶
- 水麻tiao
- 淡菜
- 灵砂
- 小朴松实
- 细穗爵床
- 青果
- 阔叶赤车使者
- 睡菜
- 厚朴
- 山砂姜
- 鸢根
- 驱虫斑鸠菊
- 刀灰树
- 大皮消
- 狭头橐吾
- 白千层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篑草
- 羊皮
- 蜀葵
- 墙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