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脚蛇
《中华本草》:四脚蛇
拼音注音
Sì Jiǎo Shé
别名
公蛇
英文名
Lizard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et Dunn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捕后处死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草绿龙蜥,体长75mm左右,尾长约为体长的2倍。吻钝圆,吻长为眼径的1.5倍;鼻孔在鼻鳞的中央;鼻鳞、吻鳞与第1枚上唇鳞之间各介有2-3枚小鳞;鼓膜处覆以细鳞。头部鳞片大小不一,均具棱,颞部上方有数枚分散的锥鳞;背鳞小,体侧鳞更小;背脊鬣鳞起向后越小,至尾基部消失;鬣鳞两外侧有一纵行棱鳞,尾略侧扁,末端成鞭状;背腹鳞片均具棱,四肢的棱鳞较大。咽喉部有横沟褶,褶部的鳞细小,后肢前伸时可达眼后方,雄性在生殖季节有喉囊,鬣鳞发达。生活时体色斑纹有变异最常见者为草绿色或棕绿色;头部有5-6条深横纹;背部有4-5条宽横纹;四肢肯横纹;尾部有20余条深浅相间之环纹;腹面白色,喉部微带灰黑色纹。指、趾侧扁,各5指、趾端均具锐爪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山边、路旁的草丛及乱石中以昆虫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咸;性寒;有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瘿;软坚散结。主瘿瘤;结核;瘰疬未溃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油浸或酒泡,涂敷。内服:焙研,每次1-2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四脚蛇
拼音注音
Sì Jiǎo Shé
别名
草绿龙蜥
来源
有鳞目飞蜥科草绿攀蜥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 et Dunn,以全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咸,寒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主治瘿瘤结核,瘰疬等。
用法用量
1~2只,泡油或研末用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四脚蛇
拼音注音
Sì Jiǎo Shé
别名
草绿龙蜥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。
原形态
全长约20余厘米,尾极长,约占全长的2/3。全体被有鳞片。吻钝圆,吻长为眼径的1.5倍;鼻孔在鼻鳞的中央;鼻鳞、吻鳞、第1枚上唇鳞之间各介有2~3枚小鳞;头部鳞大小不等,均具棱;有鼓膜,鼓膜处覆有小鳞;眼睑发达,能动,瞳孔圆形。背鳞及体侧的鳞较小;背中央有鬣鳞,愈向后愈小,至尾部消失;其两外侧各有1行棱鳞。体色多变异,常见者为草绿色或棕绿色。头部有5~6条深横纹;躯干部有4~5条宽横斑,两傅有黄色宽纵纹,纵纹外侧为紫黑色纹;四肢具横纹,尾部有20余条深浅相间的环纹;腹面白色。指、趾侧扁,各5,指、趾端均具锐爪。
生境分布
常活动于路旁、荒山坡的石头及泥土上,善爬行。分布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性寒,味咸,有毒。
功能主治
治瘿瘤结核,瘰疬及九子烂疡未溃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炕干研末。外用:浸蛋内调涂。
复方
①治瘰疬未溃及瘿瘤结核症:用鸡蛋一个,于顶端打一孔,将四脚蛇切碎装入蛋内,封固,挂于当风处,冬季经七周后,取下,用火炕干研细。每次服一分,兑黄酒吞下。
②治九子烂疡:用绿壳鸭蛋一个,在顶端打一孔,将四脚蛇放入蛋内封固,悬挂于当风处,夏季约经四星期;等蛇化后,与蛋汁搅匀,搽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四川木蓝
- 菅茅根
- 山狸子肉
- 宿苞豆
- 黄花獐牙菜
- 水甘草
- 虎头蕉
- 生姜皮
- 天荞麦根
- 海鳗头
- 四方拳草
- 大黑蒿
- 黄荆沥
- 海蜇皮
- 绢毛石花
- 刺五加
- 托柄菝葜
- 四叶萝芙木
- 山慈菇
- 云南丹参
- 山臭草
- 大靛根
- 红葵
- 对叶油麻叶
- 云实蛀虫
- 胡枝子根
- 兜冠黄共享
- 水藿香
- 天麻
- 木麻黄种子
- 云朴
- 芥子
- 四叶葎
- 倒根野苏
- 大枣
- 猫毛草
- 金石斛
- 石防风
- 瓠子
- 护心草
- 大活
- 羊舌树
- 榧枝叶
- 滑叶木通
- 山荷叶
- 丁香树皮
- 散血子
- 黄缅桂果
- 海人草
- 棕叶狗尾草
- 泽泻
- 洋虫
- 土砂仁
- 石榴皮
- 黄秋葵叶
- 鸡蹼
- 山韭
- 猪肾
- 双花鞘花
- 水鬼蕉
- 大金牛草
- 梗通草
- 黄筒花
- 河豚目
- 花皮胶藤
- 禾虫
- 羊哀
- 虎杖叶
- 海木
- 海参
- 白猪鼻孔
- 海蓬子
- 山驴骨
- 石鮅鱼
- 山菠萝根
- 乌蛇皮
- 散血草
- 山枝根
- 蝴蝶暗消
- 水将军
- 桦叶葡萄根皮
- 糙叶水苎麻
- 红雀珊瑚
- 虎石头
- 红色新月蕨
- 胶质鼠尾草
- 两指剑
- 苏铁果
- 荠菜子
- 芸苔
- 黄杨木叶
- 云牛膝
- 茳芒决明
- 蘽根
- 羊肉
- 红景天
- 石榴花
- 海藻石
- 浆包藤
- 胡颓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