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楂核
《中华本草》:山楂核
拼音注音
Shān Zhā Hé
英文名
Howthorn Seed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、野山楂云南山楂等的种子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.major N.E.Br.2.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
采收和储藏:加工山楂或山楂糕时,收集种子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 var.major N.E.Br.2.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
采收和储藏:加工山楂或山楂糕时,收集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1.山里红 落叶乔木,高达6m。枝刺长1-2cm,或无刺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6cm;叶片阔卵形或三角卵形稀菱状卵形,长6-12cm,宽5-8cm,有2-4对羽状裂片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上面有光泽,下面沿叶脉被短柔毛,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。伞房花序,直径约4-6cm;萼筒钟状,5齿裂;花冠白色,直径约1.5cm,花瓣5,倒卵形或近圆形;雄蕊约20,花药粉红色;雌蕊1,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。梨果近球形,直径可达2.5cm,深红色,有黄白色小斑点,萼片脱落很迟,先端留下一圆形深洼;小核3-5,向外的一面稍具棱,向内面侧面平滑。花期5-6月。果期8-10月。
2.山楂 本种与山里红极为相似,仅果形较小,直径1.5cm;叶片亦较小,且分裂较深。
2.山楂 本种与山里红极为相似,仅果形较小,直径1.5cm;叶片亦较小,且分裂较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山楂生于海拔100-1500m的溪边、山谷、林缘或灌木丛中。
资源分布:1.山里红 分布于华北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2.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江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1.山里红 分布于华北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2.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江南等地。
形状
种子呈橘瓣状椭圆形或卵形,长3-5mm,宽2-3mm。表面黄棕色,背面稍隆起,左右两面平坦或有凹痕。质坚硬,不易碎,气微。
化学成分
山楂核含10-二十九烷醇(10-nonacosanol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胡罗卜甙(dauc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香草醛(vanillin)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延胡索酸(fumaric acid),金丝桃甙(hyperoside)槲皮素(quercetin)。[br]北山楂核中的脂溶性成分有29种,其中以3-甲基已烷(3-methyl-hexane)44.9%和庚烷(heptane)34.7%为主要成分,含量较高的还有2,3,4-三甲基已烷(2,3,4-trimethylhexane),3-乙基-2,3-二甲基戊烷(3-ethyl-2,3-dimethylpentane),癸烷(decane),2-甲基庚烷(2-methylheptane),乙基环已烷(ethylcyclohexane),3,3-二甲基丁苯(3,3-dimethylbutylbenzene),丙基环已烷(propylcyclohexane)等。核中的脂肪酸有:亚油酸(linoleic acid)60.48%-75.25%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4.93%-10.45%,硬脂酸(stearic acid)1.12%-2.63%,油酸(oleic acid)15.70%-20.88%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1.24%-5.34%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胃;肝经
功能主治
消食,散结,催生。。主食积不化,疝气,睾丸偏坠,难产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吞之化食磨积,治颓疝。2.《本草从新》:治疝,催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楂核
拼音注音
Shān Zhā Hé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种子。
功能主治
治食积,疝气。
①《纲目》:"吞之化食磨积,治癫疝。"
②《本草从新》:"治疝,催生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治胃积坚久,嘈杂吞酸,胁间积块作痛:山楂核五钱(炒黄,研),沙蒺藜五钱(焙),鸡内金五钱(焙黄),共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白滚水送下。忌生冷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难产:山楂核七七粒,百草霜为衣,酒吞下。(《海上方》)
③治阴肾癫肿:橄榄核、荔枝核、山楂核等分。烧存性,研末,每服二钱,空心,茴香汤调下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芸香
- 铁粉
- 蛇婆
- 秋葵
- 异叶米口袋
- 洋草果
- 醍醐
- 山红稗
- 西桦
- 水冬瓜根
- 柄果槲寄生
- 蓝花扁竹
- 东北延胡索
- 白叶刺根
- 水枇杷
- 白背三七
- 十大功劳根
- 三匹叶
- 越橘叶
- 榆蘑
- 南方露珠草
- 臭牡丹
- 绵参
- 串铃草
- 食盐
- 海豘鱼
- 蛇葡萄
- 冲天果
- 蛇莓
- 鼠皮
- 蓖麻蚕
- 刀豆壳
- 鸭儿芹根
- 刺楸树皮
- 千叶独活根
- 鸭公树子
- 拔毒散
- 野桂花
- 水蓼根
- 马草
- 泥鳅
- 鲎尾
- 狗狗秧
- 樗白皮
- 山楂
- 屈头鸡根
- 猫头鹰
- 水蓼
- 刺苞南蛇藤
- 亮叶冬青根
- 钟乳石
- 崖姜
- 蟹爪兰
- 旋复花
- 芦荟根
- 橡实壳
- 瑞香花
- 落地荷花
- 山藤藤果
- 鬼目
- 白蒿花
- 酸猴儿
- 小山稔
- 藕蔤
- 畲山羊奶子
- 蚕茧草
- 心叶风毛菊
- 黄花獐牙菜
- 蛇王藤
- 茶子心
- 鸭肪
- 算盘七
- 金线草
- 蜀葵叶薯蓣
- 小金樱
- 榆树
- 翻天红
- 扁竹测
- 鼠矢枣
- 大石韦
- 山柏
- 东莨菪
- 蛇头草
- 木本胡枝子皮
- 三裂叶犁头尖
- 半夏曲
- 野葱
- 海蛤壳
- 山棯根
- 野蘑菇
- 蛏壳
- 蜀葵苗
- 马勃
- 泥炭藓
- 台湾榕
- 木香花
- 檀根
- 狭叶山胡椒
- 中华短肠蕨
- 鼠李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