鳑魮鱼
《中华本草》:鳑魮鱼
拼音注音
Pánɡ Pí Yú
别名
鱼婢、妾鱼、青衣鱼、旁皮鲫、鳑魮鲫、文魮、糠片鱼
英文名
Chinese bitterling
出处
出自 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。1.《尔雅》郭蹼注:(鳑鲏鱼)小鱼也,似肠子而黑。2. 孟铣:卿鱼与JIE,其状颇同,味则有殊。其鱼腹上有米色宽大者是卿,背高腹狭小者是JIE,其功不及卿鱼。3. 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椭鱼一名鳑鲏鱼,形类卿鱼而小,扁身缩首,颇似竹蓖,处处湖泽有之。冬间煮食味美,夏、秋微有土气,味稍不及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odeus sinensis (Gunther)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中华鳑鲏鱼,体侧扁,卵圆形。头小,眼大,口端位,下颌稍短于上颌,无须。鳃耙短小,外侧10枚。下咽齿1行,5-5,齿面光滑,无锯齿。侧线鳞不完全,仅在锶盖后缘有侧线鳞3-7片,背鳍2,9-11,超点在体中部。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着。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、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。雌鱼具长的产卵管,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,尾部上的纵纹比 雄鱼为细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江河、湖泊、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华南一带,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体。
化学成分
肌肉含蛋白质,肽类,氨基酸,脂肪,胆甾醇(cholesterol),胡萝卜素(carotene),葡萄糖=-6-磷本以脱氢酶(glucose-6-phosphodehydrogenase),乳酸脱氢酶(lactate dehydrogenase)。脑含乙酰胆碱酯酶(acetylcholinesterase)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肺;肾经
功能主治
补气健脾;解毒。主久病体虚;痘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煮食令人下元有益。添精补髓,补三焦之火。2. 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益脾胃。3.《医林篡要》:善发疮,可用以起痘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鳑魮鱼
拼音注音
Pánɡ Pí Yú
别名
鱊鮬、鳜鯞(《尔雅》),婢聂、青衣鱼(崔豹《古今注》),旁皮鲫(《尔雅翼》),鮬鱼(《滇南本草》),文魮(《医林纂要》)。
出处
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。
原形态
体侧扁,高而短,略呈卵圆形。体长约4~15厘米。头小,眼大,口端位,鳞圆,侧线不完全,鳞片30~40。背鳍Ⅲ9~10。臀鳍Ⅲ8~10,起点在背鳍后部之下。尾鳍分叉。体背灰绿色,体侧及腹部银白色。
鳑鲏鱼的种类很多,常见的尚有刺鳑鲏、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。
生境分布
栖于江河、湖泊、池沼中。以藻类植物为食。多分布华东、华南一带。
性味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甘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温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滇南本草》:"煮食令人下元有益。添精补髓,补三焦之火。"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益脾胃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善发疮,可用以起痘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菩萨鱼
- 马醉木
- 马钱子粉
- 酸模叶橐吾
- 皮袋香
- 蓬子菜
- 马肠薯蓣
- 南五味子叶
- 瓶尔小草
- 薇籽
- 莸
- 桔梗
- 虫牙药
- 天青地红
- 箭刀草
- 绿结鸡骨
- 鸊鷉
- 雷公藤
- 牛胆参
- 榕树果
- 鸡脑
- 野棕
- 草果
- 碎骨红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田螺厣
- 碎密花
- 青药
- 昆明水金凤
- 紫花景天
- 向日葵茎髓
- 大金发藓
- 野芫荽
- 红背酸藤
- 干檀香
- 破头风
- 鱼鳔
- 滇瑞香
- 落葵
- 睡菜
- 小罗伞
- 白千层
- 笔罗子
- 龙胆地丁
- 海蚯蚓
- 广金钱草
- 姜三七
- 栉叶蒿
- 湖北海棠
- 白鹤灵芝
- 鸭屎树
- 千层楼
- 蓝叶棵
- 虎牙
- 西藏水黄连
- 海莲果
- 追风伞
- 水红花子
- 蜘蛛果茎叶
- 蜘蛛香
- 苎麻根
- 蜘蛛草
- 针叶火绒草
- 醉针茅
- 鹧鸪血
- 雉脑
- 钟花草
- 锥螺厣
- 醉针茅根
- 紫青藤根
- 蜇砂
- 锥栗果壳
- 鱵鱼
- 桑瘿
- 青木香
- 苎麻梗
- 青脚莲
- 鳟鱼
- 紫雪花
- 万年青根
- 鹧鸪脂
- 蜘蛛
- 藏青果
- 走游草
- 长梗千里光
- 棠梨
- 蒙自木蓝
- 钟萼木
- 芝麻壳
- 铁浆
- 走马胎叶
- 枇杷叶露
- 走马风
- 苎麻皮
- 走马芹
- 鲻鱼
- 爬藤榕
- 大扁竹兰
- 鯮鱼
- 紫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