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暗消
《中华本草》:菊花暗消
拼音注音
Jú Huā àn Xiāo
别名
胃药、马氏紫花、白花暗消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密毛紫菀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uestitus Franch. [A. mairei Levl.; A. sherrifianus Hand.-Mazz.]
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、洗净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uestitus Franch. [A. mairei Levl.; A. sherrifianus Hand.-Mazz.]
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、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密毛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50-130cm。根茎粗壮,稀有短匍枝。茎单生稀丛生,粗壮,上部分枝,有棱及沟,被卷曲或开展的长密毛,上部杂有腺毛。叶密集;下部叶在花期枯落;中部叶长圆披针形,长4-14cm,宽1-2.3cm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无柄,全缘或上部有2-3对浅锯齿;上部叶小,线状披针形、长圆形或卵形;全部叶被密腺毛,下面灰绿色,被卷或开展的长毛;中脉在下面突起,离基三出脉及侧脉3-4对。头状花序径2-3cm,少数至数十个排成复伞房状;花序梗长1-5cm。总苞半球形;总苞片约3层,覆瓦状排列,外层先端尖,顶部常紫红色,下部被腺和密毛;内层狭披针形,渐尖,仅具腺,有缘毛。舌状花20-30个,舌片白色或浅紫红色;管状花黄色,裂片长1mm;花柱附片长0.6mm。冠毛1层,污白色或稍红色,有微糙毛。瘦果倒卵形,扁,两面各有1肋,被白绢毛,有时具腺。花果期9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200-3200m的高山及亚高山林缘、草坡、溪岸及沙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行气止痛。主风寒感冒;风湿痹痛;胃脘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鹅膏
- 乌柳
- 桫拉木
- 蝴蝶暗消
- 匍伏堇
- 光叶海桐叶
- 候风藤
- 阿氏蒿
- 化香树叶
- 铜苋菜
- 白豆蔻壳
- 小叶石楠
- 牛心果
- 地涩涩
- 龙脑香子
- 楠木
- 一皮草
- 玉
- 羊耳蒜
- 镰片假毛蕨
- 三果木皮
- 樱桃水
- 楮皮间白汁
- 刺龙牙
- 工布乌头
- 野芭蕉
- 石仙桃
- 羊蹄甲
- 瞿麦
- 树花
- 红景天
- 筋骨散
- 大薸
- 橙子
- 慈竹茹
- 岭南杜鹃
- 金剪刀草
- 碎米蕨
- 旋蒴苣苔
- 薄荷素油
- 犀牛皮
- 石楠叶
- 漏斗瓶蕨
- 白头翁
- 下冈哇
- 黄鳝藤根
- 鸡筋参
- 向日葵子
- 柱果木榄果
- 七星剑
- 矮脚苦蒿
- 云南野砂仁
- 金丝藤仲
- 继木[檵木]
- 蝈蝈
- 银叶柳
- 芫花
- 金丝桃果
- 女萎
- 萱草根
- 对叶油麻根
- 野梧桐
- 杏叶
- 小叶眼树莲
- 山乌珠
- 老虎刺
- 篱栏子
- 毛毡草
- 功劳子
- 土黄芩
- 蝲蛄石
- 老虎耳
- 药用小阴地蕨
- 山陀螺
- 孩儿草
- 伏牛花
- 山葛薯
- 黑龙丝
- 树葱
- 三钻风
- 丝瓜子
- 滇瓦花
- 盾叶薯蓣
- 曲花紫堇
- 木槿根
- 蔓乌头
- 百味叶
- 麻鱼骨
- 端哼
- 草本三角枫
- 光叶巴豆
- 扇子七
- 蚬壳
- 姜味草
- 乌龙摆尾
- 美丽鳞毛蕨
- 香槁树
- 杨栌耳
- 黄龙藤
- 管南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