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花
《中华本草》:冷水花
拼音注音
Lénɡ Shuǐ Huā
别名
水麻叶、土甘草、山羊血、白山羊、甜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冷水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lea notata C.H.Wright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肉质,高25-65cm,无毛。叶对生,2枚稍不等大;叶柄每对不等长,长0.5-7cm;叶片膜质,狭卵形或卵形,长4-11cm,宽1.6-4.8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在基部之上有浅锯齿或浅牙齿,钟乳体条形,在叶两面明显而密,在脉上也有;基出脉3条。雌雄异株;雄花序聚伞状,长达4cm;雄花直径约1.5mm,花被片4,雄蕊4,较花被片长,花药白色;雌花序较短而密,长在1.2cm以下;雌花花被片3,狭卵形,长约0.5mm,中间1枚较长,外面具钟乳体,柱头画笔头状。瘦果卵形,稍偏斜,淡黄色,表面有疣状点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-1400m的林下或沟旁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淡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退黄;消肿散结;健脾和胃。主湿热黄疸;赤白带下;淋浊;尿血;小儿夏季热;疟母;消化不良;跌打损伤;外伤感染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妊娠慎服。[br]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孕妇忌服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冷水花
拼音注音
Lénɡ Shuǐ Huā
别名
水麻叶[四川]
来源
荨麻科冷水花属植物冷水花Pilea notata Wright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晒干。
性味
淡、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用于黄疸,肺结核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。
注意
孕妇忌用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滑背草鞋
- 人参条
- 还阳草
- 煅石膏
- 紫背天葵草
- 牛蒡
- 杧果树皮
- 绒毛诃子
- 人参须
- 水苏根
- 红半边莲
- 铁马鞭
- 白桂木根
- 大红袍
- 楼梯草
- 八月札
- 桐油
- 老虎俐根皮
- 紫苏叶
- 荷蒂
- 赤楠蒲桃叶
- 药芹菜根
- 黄鳝
- 紫茎牙痛草
- 鱼虱子
- 漂摇豆
- 鱼串草
- 广西九里香根
- 苦杏仁
- 银花子
- 大泡通叶
- 牛肉
- 蒺藜
- 鳙鱼头
- 黄荆
- 无患子树皮
- 棉花子
- 篑草
- 香柏
- 鳖卵
- (鱼彭)鱼脑
- 爬树龙
- 苦壶卢花
- 二歧根莲花根
- 乌龟
- 鸱头
- 牛奶浆草
- 猬脑
- 铜棒锤
- 蚌肉
- 苹果皮
- 黄锁梅根
- 长白假水晶兰
- 珠芽半枝
- 苦参实
- 茯苓
- 豆油
- 海芙蓉
- 鸭脚板草
- 隔山香
- 龙舌箭
- 苦壶卢
- 桃耳七
- 紫楠根
- 上天梯
- 蝤蛴
- 紫青藤
- 黑风散
- 丝带蕨
- 皂柳
- 无缝珠
- 龙牙楤木
- 周裂秋海棠
- 鲫鱼胆草
- 追风伞
- 短柄菝葜
- 小红蒜根
- 紫背菜
- 中华里白
- 柳白皮
- 铁篱笆
- 大叶香薷
- 菝葜
- 鹅血
- 牛扁
- 梧桐花
- 鹰骨
- 苦竹笋
- 瑞香根
- 鞭打绣球
- 赤楠
- 豆豉姜
- 龙胡子
- 玳瑁
- 石羊菜
- 见血飞
- 黑穗石蕊
- 紫堇
- 吴茱萸
- 鸡蛋七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