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树根
《中华本草》:栗树根
拼音注音
Lì Shù Gēn
出处
出自汪颖《食物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树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tanea mollissima B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15-20m。树皮暗灰色,不规则深裂,枝条灰褐色,有纵沟,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。冬芽短,阔卵形,被茸毛。单叶互生,叶丙长0.5-2cm,被细绒毛或近无毛;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8-18cm,宽5.5-7cm,先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两侧不相等,叶缘有锯齿,齿端具芒状尖头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羽状侧脉10-17对,中脉上有毛;下面淡绿色,有白色绒毛,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穗状,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,长9-20cm,被绒毛,淡黄褐色,雄花着生于花序上、中部,每簇具花3-5,雄蕊8-10;雌花无梗,常生于雄花序下部,外有壳斗状总,2-3(-5)朵生于总苞内,子房下位,花柱5-9,花柱5-9,花柱下部被毛。壳斗边刺直径4-6.5cm,密被紧贴星状柔毛,刺密生,每壳斗有2-3坚果,成熟时裂为4瓣;坚果直径1.5-3cm,深褐色,顶端被绒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栽培于海拔100-2500m的低山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,均有栽培。以华北、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,产量最大。
化学成分
含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丙氨酸(alanine),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,天冬酰胺(asparagine),精氨酸(arginine)等多种游离氨基酸;还含有地衣二醇(orcinol),丁香酸(syringic acid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,龙胆酸(gentisic acid),对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没食子酸(gentisic acid),对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。
性味
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行气止痛;活血调经。主疝气偏坠;牙痛;风湿关节痛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
复方
治红肿牙痛:板栗根、棕树根。煎水煮蛋吃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 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治偏肾(疝)气,酒煎服之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血痹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栗树根
拼音注音
Lì Shù Gēn
出处
汪颖《食物本草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树根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甘淡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治偏肾(疝)气,酒煎服之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血痹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浸酒。
复方
治红肿牙痛:板栗根、棕树根。煎水煮蛋吃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瓜根
- 急性子
- 水茴香藻
- 橘络
- 东紫堇
- 骆驼脂
- 东北雷公藤
- 马柳根
- 大花素馨花
- 落花生油
- 双肾子
- 头顶一朵花
- 黑汉条
- 野木鱼
- 柿寄生
- 浮尸草
- 水皂角子
- 山铁树叶
- 大昏头鸡
- 点腺过路黄
- 水田七
- 苘实
- 辣椒
- 麻柳树根
- 水茄冬
- 水木草
- 合子草
- 田麻
- 木麻黄
- 黑萼棘豆
- 凤尾兰
- 冰糖
- 地梅子
- 虎斑游蛇
- 水狗子
- 绣线菊子
- 华山矾果
- 萱草嫩苗
- 芦叶
- 鲤鱼脂
- 大种鹅儿肠
- 蛇王藤
- 朴树果
- 小扁豆
- 大麻叶佩兰
- 龟甲胶
- 太平莓
- 乌榄核
- 小白蒿
- 将军树
- 牡狗阴茎
- 野京豆
- 蜂斗菜
- 莲座蓟
- 熏衣草
- 角盘兰
- 火炭母
- 鸡血七
- 雪上一枝蒿
- 竹林消
- 胡荽
- 黄秋葵叶
- 胆星
- 仙掌子
- 水甘草
- 龙珠
- 葛上亭长
- 宿苞豆
- 沙糖根
- 枸骨子
- 金剪刀草
- 地菍果
- 蛇疙瘩
- 鹤顶兰
- 廊茵
- 鲮鱼
- 碎米柴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蕉芋
- 五桠果
- 红天葵
- 虎图辣
- 红泽兰
- 锅铲叶
- 鸽
- 毛叶石楠
- 蔊菜
- 骆驼黄
- 珊瑚草花
- 天门冬
- 山马豆根
- 娑罗子
- 树葱
- 藿香
- 三爪金龙
- 打火草
- 大金发藓
- 算盘子根
- 八仙草
- 酸叶胶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