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翠雀花
《中华本草》:毛翠雀花
拼音注音
Máo Cuì Què Huā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毛翠雀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elphinium trichophorum Franch.[D.purdomii Craib.]采收和储藏:处长季采收,除去杂质,阴干或晒干。
原形态
毛翠雀花,多年生草本。茎高25-65cm,被糙毛,有时脱落变无毛。基部或近基部叶3-5,具长柄;叶柄长5-20cm;叶片肾形或圆稍分开,裂片倒卵状楔形,具浅裂片和钝牙齿,两面疏被糙秘,有时脱落。总状花序狭,长6-30cm,下部苞片叶状,上部变小,披针形;轴及花梗有糙毛;小萼片位于花梗上部或近先端贴于萼上,密被长糙毛;花两性,两侧对称;上萼片船状卵形,距下垂,。长1.8-2.4cm;花瓣2,先端微凹,偶尔疏被硬毛;退化雄蕊2,瓣片卵形,2浅裂,有时疏被糙毛;雄蕊多数,无毛;心皮3,被短毛。蓇葖果长1.8-2.8cm。种子四面体形,长约2mm,沿棱有狭翅。花期8-10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100-4600m的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圆锥形,不分枝,长2-4cm,直径2-6mm。表面棕褐色,具纵纹;根头部残留叶柄残基及中空的茎基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棕黄色。茎多切段,被糙毛,多数脱落。叶皱缩存碎,灰黄绿色,完整叶燕尾服平后呈肾形或圆肾形,3深裂,长3-8cm,宽5-12cm,两面疏被糙毛。总状花序,萼片5,灰紫色,两面有毛,花瓣2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散风热;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肺热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每次0.3-0.6g,每日2-3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葫芦根
- 白芷叶
- 红杉
- 毛叶小寒药
- 苦葛根
- 红根
- 蔓生百部
- 秋子梨
- 丝线吊芙蓉
- 毛黄连
- 黄花岩松
- 松寄生
- 红泽兰
- 赤杨
- 虫豆柴
- 马耳草
- 石楠
- 白鱼尾果
- 赤甲红
- 甘蔗
- 南沙参
- 老蛇头
- 木菠萝
- 毛水苏
- 梅花刺根
- 鳗鲡鱼
- 麋骨
- 米碎木皮
- 白云花根
- 茅瓜
- 毛翠雀花
- 毛蕨根
- 毛蜂斗草
- 木防己
- 糜穰
- 矮茎冷水花
- 美花风毛菊
- 芒花
- 蚂蚁花根
- 绿玉树
- 麦穗七
- 白千层皮
- 老龙皮
- 牡丹皮
- 斑蝥
- 鹿筋
- 龙珠
- 牦牛角
- 梅根
- 巴豆壳
- 络石果
- 罗星草
- 猫儿眼睛
- 茅栗叶
- 龙须草
- 崩疮药
- 巴山虎
- 蜡梅花
- 龙牙楤木叶
- 毛毡草
- 鳞瓦韦
- 毛草龙根
- 龙须藤
- 鲤鱼肠
- 白杜鹃花
- 芒小米草
- 狼尾巴花
- 斑花杓兰
- 量天尺
- 鹿藿根
- 龙州线蕨
- 龙江风毛菊
- 绿豆花
- 老鸦柿
- 脉耳草
- 凹裂毛麝香
- 芦荟根
- 白花杆
- 零陵香
- 庵 (艹闾)
- 辣椒
- 铃茵陈
- 菱蒂
- 猫脚印
- 白毛鹿茸草
- 半蒴苣苔
- 癞皮根
- 斑叶紫金牛
- 白草
- 艾麻草
- 波缘假瘤蕨
- 矮脚枫叶
- 白英
- 量天尺花
- 白子菜
- 阿里红
- 诃子核
- 枇杷花
- 木薯
- 芡实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