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花点草
《*辞典》:毛花点草
拼音注音
Máo Huā Diǎn Cǎo
别名
透骨消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波丝草(《贵州草药》),雪药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薄麻科植物毛花点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、丛生草本,高15~30厘米。茎柔弱,上部多分枝,有倒生的柔毛。叶互生,有长柄;叶片三角状广卵形或扇形,长6~18毫米,宽8~20毫米,先端钝圆,基部阔楔形或截形,边缘有粗钝齿,两面均有散生的白色长毛,上面有白色点状突起。花白色,单性,雄花序生于枝梢叶腋;雌花序生于上部叶腋,均有短梗。瘦果扁椭圆形,有点状突起。花期4月。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阴湿草丛中。分布贵州、广西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性凉,味苦辛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通经活血。治肺病咳嗽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治疮毒,痱疹。"
③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治汤伤,火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浸菜油外敷。
临床应用
治疗烧伤:用当年采集的全草洗净、阴干,按全草1斤、菜油10斤的比例在室温下浸泡1周以上备用。主要采用暴露疗法,将药油均匀涂于伤口,保持伤面湿润。若用包扎疗法,可将纱布浸透药油覆盖创面;或先在伤面涂上药油再覆盖纱布。1~2天换药1次。共治100例,治愈及好转(伤面大部愈合出院后门诊继续换药)87例,平均住院为18.5天;未愈6例,死于休克7例。其中轻度(烧伤面积在20%以下,Ⅰ~Ⅱ度)53例,治愈、好转47例,未愈5例,死亡1例(1岁婴儿深Ⅱ度达15%);中度(烧伤面积为20~40%,Ⅱ度)32例,均治愈或好转;重度(烧伤面积在40~95%,Ⅱ、Ⅲ度)15例,治愈、好转8例,未愈1例,死于休克6例。初步认为药油具有润皮、止痛、抗炎、促进上皮生长功能。抑菌试验发现抑菌作用不强,但临床观察确有抗感染的作用。应用中尚存在引流不畅的缺点,有待解决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铺地黍
- 夹蛇龟
- 赤链蛇
- 宽卵叶山蚂蝗
- 云朴
- 破骨风
- 画眉草
- 构菌
- 狗头芙蓉
- 紫背草
- 毛刺果藤
- 斑鸠占
- 山豆根
- 紫楠根
- 香附
- 蝙蝠葛
- 犁头草
- 海金沙草
- 猪母柴根
- 窄叶大戟
- 猪肝
- 尖耳贯众
- 大将军
- 小黄断肠草
- 单根木
- 糯稻根
- 预知子
- 扶栘木皮
- 野凤仙花
- 堵喇
- 黄皮叶
- 枫寄生
- 斩妖剑
- 沼地马先蒿
- 姜黄草
- 鸡子白
- 清香桂
- 雪猪油
- 糖橘红
- 金丝矮陀陀
- 锯锯藤
- 地仙桃
- 牛耳枫
- 老枪谷子
- 甜果藤
- 金匙叶草
- 青棉花藤
- 金铁锁
- 豪猪肚
- 獐骨
- 蝙蝠草
- 棕竹根
- 矮杨梅皮
- 舌状蜈蚣藻
- 竹叶子
- 刺蜜
- 鬣羚角
- 狗肉
- 白蒿花
- 毛连
- 火麻仁
- 粪鬼伞
- 小旋花
- 青叶丹
- 蟾蜍
- 葫芦叶
- 赤麻鸭
- 一把篾
- 鸭脚木皮
- 新疆木通
- 獭四足
- 罗平蓟
- 眼子菜根
- 金盏菊
- 大叶鸡菊花
- 斑鸠
- 盾叶唐松草
- 马蹬草
- 红叶藤
- 落葵子
- 曾青
- 玳瑁
- 蛏壳
- 岗梅根
- 豹子眼睛花
- 水胡满根
- 鸡尾木
- 黄芦木
- 黄花堇菜
- 矩叶酸藤果
- 夹竹桃
- 黄颡鱼涎
- 万寿菊花
- 大飞扬草
- 毛毡草
- 鹅掌楸
- 榔榆茎叶
- 山螃蟹
- 心叶荚蒾根
- 香水塔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