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参
《中华本草》:绵参
拼音注音
Mián Shēn
别名
绵毛参、毛药草、光杆琼
英文名
Wallich Eriophyto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科植物绵参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iophyton wallichii Benth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收,洗净晾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全株被绵毛,高10-20cm。根肥厚,圆柱形。茎直立,下部常生于石块堆中,呈白色、肉质,无毛,叶为苞片状,白色无毛。茎上部叶大,两两交互对生,吉片鞭形或圆形,长宽约3-4cm,顶端叶较小,先端急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在中部以上具圆齿状锯齿,两面密被绵毛;叶柄短或近于无柄。轮伞花序6花,无花梗;小苞片刺状,长达1.2cm,密被绵毛;花萼宽钟形,长约15mm,隐藏于叶丛中,外面密被绵毛,内面在萼齿先端及边缘被绵毛,其余部分无毛,齿5,三角形,近等大,长约7mm;花冠淡紫或粉红色,长2.2-2.8cm,上唇大,盔状,向下弯曲覆盖下唇,外面密被绵毛,下唇小,3裂,中裂片略大,先端微缺;雄蕊4,前对较长,先端突起,花丝有柔毛,后对药丝基部增厚;柱头2裂;花盘平顶。小坚果倒卵圆状三棱形,长约3mm,黄褐色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-5300m的高山强度风化的乱石块堆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青海、四川醅、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株皱缩,形似绵球状。根圆锥形,长4-6cm,黑褐色或棕黑色;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整,黄白色。茎呈方柱形,有节。叶对生,茎下部叶鳞片状,中上部叶必集,叶片卵圆形,长宽3-4cm,先端急尖,基部宽楔形,上部边缘有锯齿,两面被折色绵毛,网脉粗糙明显。轮伞花序隐藏在叶丛中;花冠二唇形,淡紫色至粉红色或淡黄色。气微,味淡。[br]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呈近方形,四角有4条肋状突起。表皮细胞1列。皮层广宽,于角隅处有厚角组织;内皮层明显。外韧维管束排成环状,木质部较宽,导管数个成群稍呈径向排列。髓部宽阔。[br]叶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外被非腺毛和毛,栅栏组织3-4列细胞,海绵组织细胞较少。中永上表皮下凹,下表皮凸起,主脉有3个外韧型维管束。[br]粉末特征:深灰绿色,气浓。①非腺毛和腺毛众多,常碎断,为多细胞组成,直径31-62μm,壁厚。②花粉粒较多,浅褐色或浅褐黄色,椭圆形,壁厚,具细突起,偶见单沟。③表皮碎片众多,不规则形,壁多弯曲。④导管较少,有螺纹、梯纹和网纹导管,直径8-36μm。⑤薄壁细胞偶见单纹孔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咳。主流行性感冒;肺炎;肺脓肿;肺结核;肝炎;痢疾;痈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或根: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全草治肺炎、痢疾、水草中毒、食物中毒。供食用,有滋补、调气血、催乳及提中气之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桐
- 牦牛角
- 兰草
- 绵三七
- 李根皮
- 柃木
- 梅花刺果
- 棉花杜仲
- 毛刺果藤
- 棱子芹根
- 狼尾巴花
- 簕欓
- 牡荆叶
- 老虎俐根皮
- 木豆叶
- 绵羊角
- 芒气笋子
- 毛叶石楠根
- 毛木树
- 窿缘桉叶
- 猫儿黄金菊
- 猫胞衣
- 凉三七
- 磨盘草
- 米仔兰
- 棉花藤
- 母猪菜
- 毛叶三条筋
- 毛杨梅根皮
- 灵猫肉
- 毛蜂子
- 六曲
- 牡蒿
- 罗裙带根
- 猫肉
- 老牛揣
- 卤地菊
- 廊茵
- 绿盐
- 绵毛马兜铃
- 毛大丁草
- 毛脉南蛇藤
- 罗汉果叶
- 卵叶蜘蛛抱蛋
- 林背子
- 柳叶见血飞
- 毛叶嘉榄
- 毛枝崖爬藤
- 毛水苏
- 毛荚决明
- 牡丹皮
- 冷毒草
- 美丽鳞毛蕨
- 梅露
- 柳叶菜
- 棱萼母草
- 牡荆
- 牡荆根
- 六蛾戏珠
- 罗平蓟
- 木耳
- 木芙蓉
- 老白花
- 卵叶寄生
- 木通根
- 米麦麨
- 柳枝
- 毛脉酸模
- 满山红
- 猫肝
- 猫须草
- 凉薯
- 木蜡树叶
- 米面蓊根
- 绵枣儿
- 栗寄生
- 毛蕊老鹳草
- 篱笆竹
- 丽子藤
- 木豆
- 留师蜜
- 毛蕨根
- 乱草
- 牡蛎肉
- 六棱麻
- 罗汉松根皮
- 猫骨
- 柳叶剑蕨
- 栗壳牛肝菌
- 毛瓣绿绒蒿
- 六角英
- 卵叶娃儿藤
- 卵叶水芹
- 木通
- 木通七叶莲
- 米饭花果
- 木香
- 毛叶白粉藤
- 毛叶白粉藤根
- 牡丹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