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脉酸模
《中华本草》:毛脉酸模
拼音注音
Máo Mài Suān Mó
出处
始载于《东北草本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毛脉酸模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mex gmelini Turcz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肥厚,多支根;茎高30-120cm,直立,粗壮,具沟槽,全草无毛,中空,微红色或淡黄色。根生叶与茎下部叶具长柄,柄长可达30cm,具沟;叶片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心形,长8-14cm,基部宽7-13cm,叶形变化幅度较大,先端钝头,基部深心形,裂片圆形,表面无毛,下面脉上被糙硬短毛,全缘或微皱波状;茎上部叶较小,三角状狭卵形或披针形,基部微心形;托叶鞘 长筒状,易破裂。花序圆锥状,通常多少具叶,花两性,花具长小梗,中下部有关节,花被片6,外花被片卵形,长约2mm,内花被片果期时椭圆状卵形、广卵形或圆形,长3.5-6mm,宽3-4mm;雄蕊6,花药大,花丝短;花柱3,侧生。小坚果三棱形,深褐色,有光泽。花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东北、华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及根茎含大黄素(emodin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黄酚(chrysophanol)[1]。
药理作用
本品根粉水浸液(1g/ml)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次于土霉素,对乙型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的抑菌效果与土霉素相当[1]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泻下;解毒消肿。主热结便秘;痈肿疮毒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及根茎:内服清热。外用治疥癣及痈肿疮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苎麻
- 娑罗子
- 夜关门
- 山蓼
- 白九股牛
- 红鬼笔
- 淡秋石
- 小朴松实
- 玉屑
- 白千层
- 感应草
- 白扁豆皮
- 桂花岩陀
- 蜀葵
- 针筒线
- 虎爪
- 黄疸树
- 水芙蓉
- 黄桷皮
- 白毛草
- 稻草
- 猕猴肉
- 蓬子菜
- 咬人狗
- 向天蜈蚣
- 毛叶楼梯草
- 天花粉
- 柳叶鬼针草
- 大果琉璃草
- 竹卷心
- 白粱米
- 小米柴
- 菊苣
- 黄花忍冬
- 排骨灵
- 马先蒿
- 地钱
- 川党参
- 虾须草
- 铁色箭
- 百脉根
- 鹿骨
- 钓樟枝叶
- 紫金龙
- 水翁叶
- 凤凰衣
- 刺沙蓬
- 追风伞
- 象牙参
- 细叶香桂
- 黄筒花
- 芦竹
- 酢浆草
- 灵猫香
- 白线薯
- 桃金娘花
- 牡丹藤
- 吕宋楸毛
- 排钱树
- 蟛蜞菊
- 石蛇
- 红母猪藤
- 三品一枝花
- 蜘蛛蜕壳
- 柳杉
- 狭叶海金沙
- 落马衣
- 胡葱
- 榧螺
- 仙半夏
- 向日葵茎髓
- 猫眼睛
- 大鹅儿肠
- 粗叶悬钩子
- 南板蓝叶
- 水榆
- 大薸
- 百合子
- 两色瓦韦
- 刺菱
- 野茉莉
- 糯米泔
- 粳米泔
- 野扁豆
- 白常山
- 莲花
- 茉莉根
- 柳叶剑蕨
- 大叶刺篱木叶
- 五倍子苗
- 光杆琼
- 山牡丹
- 木半夏果实
- 催吐白薇
- 小蓝花地丁
- 狗蚁草
- 密马
- 黄芽白菜
- 波棱瓜子
- 川山橙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