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毡草
《中华本草》:毛毡草
拼音注音
Máo Zhān Cǎo
别名
臭草、鹅掌风、走马风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毛毡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hieracifolia (D. Don) DC.[Ergeron hieracifolium D. Don;Conyza hieracifolia Spreng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段晾干。
原形态
毛毡草 草本,高50-150cm。茎上部有分枝,具条棱,被开展的必绢毛状长柔毛,并杂有头状具柄腺毛,在上部和花序轴被毛更密,节间长1-2cm。叶主要茎生,下部和中部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7-10cm。宽2-3.5cm,先端短尖或小凸尖,基产渐狭下延,近无柄,边缘有硬尖齿,上面被白色短毛,下面被密绢毛状绒毛或绵毛;上部叶较小,无柄,长2-4cm,宽0.4-1.5cm,两面被白色密绵毛或丝光毛,边缘尖齿。头状花序多数2-7个簇生,排列成穗状圆锥花序;总苞圆柱形或钟形;总苞片4-5层,上部淡紫色,外层线状披针形,背面被白色绒毛,中层线状长圆形,背面被疏毛,内层极狭,丝状;花托无毛;花黄色;雌花多数,花冠檐部3齿裂;两性花较少数,花冠檐部5稀6浅裂,有疏毛和腺体。瘦果圆柱形,具棱10条,被毛;冠毛白色,糙毛状,易脱浇。花期12月至翌年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田边、路旁、草地或低山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福建、台湾、贵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泄泻;毒虫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汁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毛毡草
别名
臭草、臭毛毡草
来源
菊科毛毡草Blumea hieraciifolia (D. Don) DC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微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肠炎腹泻;外用治毒蛇咬伤,肿痒疼痛。
用法用量
全草3~5钱,水煎服。外用鲜全草捣烂取汁外涂,或用全草水煎外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桃仁
- 牡丹藤
- 伤寒草
- 石见穿
- 狐四足
- 蜥蜴
- 芦荟花
- 番石榴叶
- 尖山橙
- 肚拉
- 紫麻
- 鹿皮
- 鹅毛
- 鸡嗉
- 欧李
- 骨把
- 谷芽
- 鲻鱼
- 鲫鱼
- 铁
- 革耳
- 鹅胆
- 鹅血
- 鹗骨
- 雨蛙
- 龙头节肢蕨
- 藕蔤
- 铅
- 鹿骨
- 鸡蹼
- 鳍蓟
- 鹿梨
- 峨参
- 梁王茶
- 醍醐
- 蛾药
- 阿胶
- 铜锤玉带草
- 青棉花藤叶
- 龙江风毛菊
- 高山唐松草
- 龙船花茎叶
- 高山黄华根
- 蹋菜
- 鸭血
- 鱼狗
- 藕粉
- 牛骨
- 黎豆
- 鹿尾
- 豆麻
- 鸜雉
- 鳜鱼
- 鹿草
- 鼠皮
- 鹿髓
- 鹿脂
- 鸽肉
- 骨螺
- 稻芽
- 鸡肉
- 都拉
- 鸡胆
- 蛇鲻
- 豆梨
- 驼乳
- 酥油
- 牛鼻
- 鸽粪
- 鹿筋
- 见血清
- 鳡鱼
- 鸡根
- 鹿藿
- 蝤蛴
- 牛蹄
- 鹿胆
- 鹿肉
- 鲥鱼
- 藕节
- 鹅涎
- 锅粑
- 细叶卷柏
- 牛肚
- 鸡肝
- 糯米
- 鸐雉
- 鱼草
- 耳草
- 鱼翅
- 鱼油
- 牛靥
- 牛脾
- 胆木
- 蛇菰
- 鹿血
- 鸭头
- 鳟鱼
- 鸡血
- 蚱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