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老根
《中华本草》:龙老根
拼音注音
Lónɡ Lǎo G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子宫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kapanthus oreophilus(Diels)C.Y.Wu et H.W.Li[Plectranthus oreophilus Diels]采收和储藏:8-10月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宫草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细长,末端呈疙瘩状;茎单一,纤细,高15-25cm,具四槽,密被具节微柔毛。叶常4-6片呈密莲座状,阔卵圆形或菱状卵圆形,长3-6cm,宽2-3.5cm,先端钝,基部阔楔形,下延成具宽翅的假柄,边缘在基部以上具圆齿,两面密被灰白或棕色具节糙伏毛,下面尚密布褐色腺点,茎上的叶仅一对,细小,卵圆状披针形。聚伞花序3-5花,疏离,排成狭圆锥花序,花梗、总梗及育轴均密被腺短柔毛;苞片小,紫红至淡紫蓝色,狭卵圆形或披针形,小苞片线形;花萼宽钟形,长约2mm,宽达3mm,外面密被腺微柔毛及棕色腺点,呈3/2式二唇形,上唇较短,具3齿,下唇较长大,具2齿,齿均卵状三角形,先端具胼胝体,果时花萼增大;花冠紫蓝色,下倾,长达8mm,外被小疏柔毛,散布棕色腺点,冠筒长约4mm,基部上方浅囊状,至喉部略收缩,冠檐二唇形,外反;雄蕊4,二强,外对花丝基部宽大的外侧有疏柔毛丛;花柱丝状,先端2浅裂;花盘杯状,前方微隆起。小坚果圆球形,径约1mm,浅黄色,光滑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松林下或林缘草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西北部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二萜醌类成分:16-乙酰氧基-7-O-乙酰基-浩米酮(16-acetoxy-7-O-acetylhorminone),16-乙酰氧基-7α-甲氧基总状土木香醌(16-acetoxy-7α-methoxyroyleanone)。
功能主治
调经。主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鳞草
- 九节菖蒲
- 细叶卷柏
- 蔓胡颓子
- 隔山撬
- 鹿肾
- 华千金藤
- 黄花蒿
- 米仔兰
- 跌打老
- 菱
- 女金丹
- 龙头草
- 龙骨莲
- 凉薯
- 四轮草
- 鸬鹚肉
- 虎头兰
- 狗蚁草
- 钭叶榕
- 鹿蹄根
- 二叶舌唇兰
- 水甘草
- 龙珠
- 独蕨萁
- 接骨仙桃
- 醉鱼草
- 大过路黄
- 鹿脂
- 鹿茸
- 仰天钟根
- 卵叶娃儿藤
- 东风螺壳
- 柳叶斑鸠菊
- 鹿角胶
- 臭蒿
- 细叶黄杨
- 鸬鹚涎
- 龙舌草
- 鸬鹚骨
- 刚毛香茶菜
- 山里红
- 鹿葱
- 碎骨红
- 鳜鱼胆
- 露兜竻蔃
- 绿豆升麻
- 石耳
- 榆树
- 锈毛旋蒴苣苔
- 姜石
- 鲫鱼脑
- 龙葵
- 肉穗草
- 鸢油
- 莸
- 黄花夹竹桃
- 镰片假毛蕨
- 藤槐
- 咳喘木
- 对叶榕
- 软骨过山龙
- 石楠
- 眼子菜
- 猴头菌
- 柿花
- 毛果小甘菊
- 博落回
- 毛稔
- 角果木子油
- 松毛火绒草
- 岩泽兰
- 黄鼠狼
- 黄鼬
- 锦地罗
- 鳆鱼
- 海桑
- 威灵仙叶
- 南烛子
- 黄羊肉
- 华东瘤足蕨
- 蝼蛄
- 白脂麻
- 岗梅根
- 托盘
- 鲤鱼目
- 小金钱草
- 千金子
- 毛木树叶
- 羊胎
- 小叶买麻藤
- 胆矾
- 剪红纱花
- 蚬肉海棠
- 广西九里香根
- 扇叶阴地蕨
- 火炭母
- 有柄石韦
- 山羊耳
- 白苏子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