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半夏根
《*辞典》:木半夏根
拼音注音
Mù Bàn Xià Gēn
别名
牛奶子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挖,晒干。
性味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平,无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微温,味淡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根皮煎汤洗恶疮疥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活血,行气,补虚损。治跌打损伤及痔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8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汤洗。
备注
本品在四川地区与胡颓子根同等使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木半夏根
拼音注音
Mù Bàn Xià Gēn
别名
牛奶子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Cherry Elaeagnus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.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木半夏 落叶灌木,高达3m。通常无刺,稀老枝上具刺;幼枝常具深褐色鳞片,老枝鳞片脱落,黑褐色,有光泽。单叶互生,叶柄锈色,长4-6mm;叶膜质或纸质,椭圆形或卵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3-7cm,宽1.2-4cm,全缘,先端钝尖或锐尖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上面幼时具星状毛和银色鳞片,后渐脱落,下面灰白色,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,花白色,常单生于新枝基部的叶腋;花被筒管状,长5-6.5mm,上部4裂,裂片宽卵形,内侧疏生柔毛;雄蕊4,着生于花被筒喉部稍下面,花丝极短,花药细小;花柱直立,无毛,稍伸出花被筒喉部,长不超过雄蕊。果实椭圆形,长12-14mm,密被锈色鳞片,成熟时红色;果梗在花后伸长,长1.5-4cm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、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涩;微甘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;止泻;敛疮。主跌打损伤;虚弱劳损;泻痢;肝炎;恶疮疥癞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24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根皮煎汤洗恶疮疥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活血,行气,补虚损。治跌打损伤及痔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网眼瓦韦
- 铁落
- 三花枪刀药
- 霜红藤
- 地骨皮
- 展枝唐松草
- 头花杜鹃
- 玳瑁
- 看麦娘
- 硬水黄连
- 鸡血七
- 鱼鳔
- 冰
- 天香炉
- 白金古榄
- 海芋
- 黑色鳞毛蕨根
- 美丽风毛菊
- 天仙藤
- 冰草根
- 银老梅
- 木香子
- 冠果草
- 栗树皮
- 万寿菊
- 王瓜根
- 紫藤子
- 匙羹藤
- 竻苋菜
- 圆叶母草
- 芭蕉叶
- 催乳藤
- 车前
- 缅茄
- 绿包藤
- 鹅毛
- 海参内脏
- 厚皮树
- 白皮柯
- 千年健
- 鳞片水麻
- 侧柏叶
- 杏香兔耳风
- 车前草
- 屈头鸡
- 赖草
- 赤扬
- 尿桶弓
- 阿尔泰扭藿香
- 雉子筵
- 鹿筋
- 苦地胆根
- 乌桕木根皮
- 退血草
- 橘红珠
- 全蝎
- 小紫金牛
- 大花石上莲
- 芦子藤
- 九里香
- 茸草
- 三十六荡
- 郁李仁
- 百足藤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铁筷子
- 刺黄柏叶
- 大白顶草
- 球穗花千斤拔
- 悬钩茎
- 王孙
- 悬钩子
- 文蛤肉
- 踏膀药
- 粗皮蛙
- 铁丝灵仙
- 瓦松
- 毛足铁线蕨
- 梓树
- 甘肃土当归
- 鸡毛菜
- 翅柄蓼
- 三白草根
- 土羌活
- 黑面叶根
- 蓬蘽
- 节节草
- 白猪栗根
- 光刺长突球
- 白果根
- 鸡挂骨草
- 山东肿足蕨
- 三蕊草
- 蕨根
- 莲须
- 萆薢
- 七里香
- 马刀
- 云南红豆蔻
- 东北溲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