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山荆子
《中华本草》:毛山荆子
拼音注音
Máo Shān Jīnɡ Z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毛山荆子的果实、叶、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lus manshurica(Maxim.)Ko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毛山荆子,乔木,高达15m。小枝嫩时密被短柔毛,老时逐渐脱落,紫褐色或暗褐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-4cm,具疏短柔毛;托叶线状披针形,边缘具疏腺齿,早落;叶片卵形、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5-8cm,宽3-4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锯齿浅钝近于全缘。花两性;伞形花序,具花3-6朵,无总梗,集生在小枝顶端;花梗长3-5cm,有疏生短柔毛;花白色,直径3-3.5cm;萼筒外面有疏生短柔毛;萼裂片5,披针形,内面被绒毛;花瓣5,长卵形,长1.5-2cm,基部有短爪;雄蕊30;花柱4,稀5,基部具绒毛崭新雄蕊稍长。梨果椭圆形或倒卵形,直径8-12mm,红色,萼片脱落。花期5-6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参拔100-2100m的山坡杂木林中,山顶及山沟也有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功能主治
和胃止吐;止泻。主呕吐;泄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鳖甲胶
- 野茶辣
- 前胡
- 癞树叶
- 白鱼尾果
- 贯众
- 雀瓮
- 慈乌胆
- 台湾土豆蔻
- 红子仔
- 山枇杷叶
- 豆腐泔水
- 桑霜
- 乌豆根
- 橙叶
- 矮柳穿鱼
- 笔罗子
- 叶上珠
- 土附子
- 桐子花
- 牛心果
- 亚婆潮
- 扁豆衣
- 铜罗伞
- 薅田藨根
- 绵毛娃儿藤
- 金沸草
- 片鸡尾草
- 牛肉
- 三铃子
- 米油
- 赤杨
- 溪黄草
- 刺藦苓草
- 鸡根
- 山货榔
- 蜀葵苗
- 九龙吐珠
- 水仙花
- 铁色箭
- 鬼灯笼
- 松塔
- 金银花子
- 雨韭
- 胡桃仁
- 猪鬃凤尾蕨
- 啄木鸟
- 火秧竻叶
- 蜈蚣藻
- 换锦花
- 亚麻
- 糯芋
- 匙叶龙胆
- 乌头附子尖
- 木瓜
- 天竺子
- 血桐
- 赛繁缕
- 芦花
- 薜荔汁
- 吴茱萸
- 鱼脑石
- 水蛭
- 庵摩勒
- 金缕半枫荷叶
- 巴茅根
- 赤阳子
- 多头苦荬
- 光石韦
- 回回蒜果
- 黄花地桃花
- 湖北桑寄生
- 荠菜花
- 蕙实
- 豇豆壳
- 芥菜
- 落地金钱
- 三叶乌蔹莓
- 石龙刍根
- 铜钱细辛
- 小九节铃
- 玉蜀黍叶
- 鼬瓣花根
- 白花灯笼
- 红叶甘橿
- 藏菖蒲
- 鸡冠子
- 鞘菝葜
- 矮脚苦蒿
- 山枝仁
- 扁豆花
- 斑鸠木
- 五爪金龙花
- 荠菜子
- 甘草节
- 四季海棠
- 杉木节
- 东方乌毛蕨叶
- 山腊梅
- 火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