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蓝
《中华本草》:木蓝
拼音注音
Mù Lán
别名
槐蓝、大蓝、大青蓝、水蓝、小青、印度蓝、青仔草、野青靛。
英文名
Leaf and stem of True Indigo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木蓝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digofera tinctori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木蓝 小灌木,高50-80cm,罕更高。茎直立,小枝被银白色丁字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.3-2.5cm;托叶小,锥形;奇数羽状复叶,长2.5-5cm,小叶对生,小叶9-13片,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.5-3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圆,有小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被丁字毛,叶平时常带蓝色。总状花序长2.5-5cm,通常腋生,无较叶为短,花疏生,有花约20朵;萼钟形,斜形,被银白色丁字毛,5齿裂;花冠蝶形,红黄色,长约04mm,旗瓣宽卵形至长圆形,外面有毛,翼瓣卵圆形,微与龙骨瓣相连,龙骨瓣匙形,爪上有距;雄蕊10,二体;子房无柄,花柱短,内弯,柱头头状。荚果线状圆柱形,直或稍弯,长约2.5-3cm,种子间有缢缩,外形似串珠,有毛或无毛。有种子5-10颗。种子圆形,长约1.5mm。花期5-10月,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于山坡草丛中,南部各省时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枝条圆柱形,有纵棱,被白色丁字毛。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9-13,常脱落,小叶倒卵状距圆形或倒卵形,长1-2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,有短尖,基部近圆形,两面被丁字毛,叶柄、叶轴与小叶柄均被白色丁字毛。气微,味微苦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靛甙[indican(glucoside)],鱼藤素(deguelin),去氢鱼藤素(dehydrodeguelin),鱼藤醇(rotenol),鱼藤酮(rotenone),在叶素(tephrosin),苏门答腊酚(sumatrol),组胺(histamine)。叶子含 有香豆精成分,黄酮类成分,蓝色染料(bluedye)。种子含多糖(holoside),半乳糖甘露聚糖(galactomannan)。茎、叶、果中含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(apigenin),山奈酚(kaempferol),木犀草素(luteolin)和槲皮素(quercetin)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乙型脑炎;腮腺炎;急性咽喉炎;淋巴结炎;目赤;口疮;痈肿疮疖;丹毒;疥癣;虫蛇咬伤;吐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消疮肿,去瘀生新。叶治眼热膜,吐血。2.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木蓝
拼音注音
Mù Lán
别名
槐蓝(《本草拾遗》),大蓝、大蓝青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水蓝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小青、印度蓝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青仔草、野青靛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木蓝的叶及茎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40~60厘米。小枝被银白色短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3~5厘米;小叶通常9~13片。对生,卵。枚矩圃形或长椭圆形,长1.5~1.8厘米,全缘,披有丁字形毛,叶干时带蓝黑色。总状花序,疏松,近无梗,长1.6~3.5厘米;萼小,斜形,银白色,上部5齿裂,齿牙与萼筒等长;花冠蝶形,红黄色,旗瓣圆形至矩形,翼瓣卵圆形,微与龙骨瓣相连,龙骨瓣匙形,爪上有一距;雄蕊10,2束;子房无柄,花柱短,内弯,柱头头状。荚果长约2.5厘米,无毛。种子8~12枚,不为念珠状。
生境分布
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靛甙,水解后生成3-羟基吲哚,此成分氧化生成靛败。种子含多糖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微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去瘀止血。治乙型脑炎,腮腺炎,目赤,疮肿,吐血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消疮肿,去瘀生新。""叶治眼热膜,吐血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.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复方
①预防乙型脑炎:木蓝鲜枝叶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每三天一次,连服数次。
②治乙型脑炎:木蓝鲜全草二至三两,水煎服。
③治腮腺炎:木蓝鲜全草一两,水煎服;另用木蓝鲜叶和醋捣烂绞汁,涂抹患处。(选方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备注
本植物的根(大靛根)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(青黛、蓝靛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木蓝
拼音注音
Mù Lán
别名
蓝靛、槐蓝、小青[福建]、野槐树
来源
为豆科木蓝属植物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.,以叶或全株入药。夏季采叶制成青黛用。夏、秋采收全株,切碎晒干备用。
性味
微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,腮腺炎;外用治痈疖肿毒,丹毒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绞汁涂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米面蓊叶
- 杧果叶
- 美汉草
- 柳杉叶
- 篱栏子
- 绿萼水珠草
- 六月瓜
- 木莲果
- 檰芽
- 芒根
- 毛果小甘菊
- 毛枝卷柏
- 毛毡草
- 牡丹三七
- 亮叶冬青根
- 牡荆茎
- 勒鱼
- 榈木
- 榔榆茎叶
- 毛梾枝叶
- 狼肉
- 猫爪草
- 梨木灰
- 琉璃草根
- 毛足铁线蕨
- 绿花耧斗菜
- 牡蛎
- 绿青
- 木槿皮
- 猫眼草
- 木鳖子
- 芒小米草
- 楼梯草根
- 毛连菜
- 了哥王子
- 牡荆油
- 六轴子
- 冷杉果
- 木香子
- 木麻黄种子
- 栎叶槲蕨
- 毛茄
- 毛茛
- 络石果
- 猫毛草
- 绵参
- 毛桐
- 狸骨
- 毛苦瓜
- 狼杷草
- 毛风藤
- 牦牛角
- 猕猴桃
- 兰草
- 绵三七
- 李根皮
- 柃木
- 梅花刺果
- 棉花杜仲
- 毛刺果藤
- 棱子芹根
- 狼尾巴花
- 簕欓
- 牡荆叶
- 老虎俐根皮
- 木豆叶
- 绵羊角
- 芒气笋子
- 毛叶石楠根
- 毛木树
- 窿缘桉叶
- 猫儿黄金菊
- 猫胞衣
- 凉三七
- 磨盘草
- 米仔兰
- 棉花藤
- 母猪菜
- 毛叶三条筋
- 毛杨梅根皮
- 灵猫肉
- 毛蜂子
- 六曲
- 牡蒿
- 罗裙带根
- 猫肉
- 老牛揣
- 卤地菊
- 廊茵
- 绿盐
- 绵毛马兜铃
- 毛大丁草
- 毛脉南蛇藤
- 罗汉果叶
- 卵叶蜘蛛抱蛋
- 林背子
- 柳叶见血飞
- 毛叶嘉榄
- 毛枝崖爬藤
- 毛水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