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蒿根
《中华本草》:牡蒿根
拼音注音
Mǔ Hāo Gēn
别名
齐头蒿根
英文名
Root of Japanese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牡蒿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japonica Thunb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牡蒿 多年生草本,高50-150cm。根状茎粗壮,常有若干条营养枝。茎直立,常丛生,上部有开展和直立的分枝,被微柔毛或近无毛。下部叶倒卵形或宽匙形,花期萎谢,长3-8cm,宽1-2.5cm,下部渐狭,有条形假托叶,上部有齿或浅裂;中部叶匙形,长2.5-4.5cm,宽0.5-2cm,上端有3-5枚浅裂片或深裂片,每裂片上端有2-3枚小锯齿或无,近无毛或被微柔毛;上部叶近条形,三裂或不裂;苞片叶长椭圆形、披针形,先端不裂或偶有浅裂。头状花序多数,卵球形或近于形,于分枝端排成复总状,有有短梗及条形苞叶;总苞球形或长圆形,直径1-2mm,无毛;总苞片3-4层,背面多少叶质,边缘宽膜质;雌花3-8朵,能孕;内层为两性花5-10条,不孕育。瘦果小,倒卵形,无毛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性味
味苦;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;补虚;杀虫栽疟。主产后伤风感冒;风湿痹痛;劳伤乏力;虚肿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牡蒿根
拼音注音
Mǔ Hāo Gēn
出处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牡蒿的根。
性味
性温,味苦微甘。
功能主治
治风湿痹痛,寒湿浮肿。
复方
①治风湿痹痛、头痛:牡蒿根一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寒湿浮肿:牡蒿根一至二两。用水一碗煎至半碗,冲黄酒二两饮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棘刺花
- 木达地黄
- 杧果钉
- 毛果珍珠茅
- 毛果算盘子
- 毛根杜仲
- 毛脉南蛇藤
- 龙骨风
- 满山白
- 木本远志
- 毛叶肾蕨
- 毛叶黄杞
- 毛大丁草
- 毛枝崖爬藤
- 毛荚决明
- 毛血藤
- 曼陀茄根
- 毛叶嘉榄
- 毛水苏
- 牡丹皮
- 曼陀罗根
- 梅露
- 龙棕
- 毛柄短肠蕨
- 龙脑膏香
- 龙角草
- 毛鬼头伞
- 牡荆
- 牡荆根
- 木耳
- 木蜡树叶
- 木通根
- 毛脉酸模
- 毛蕊老鹳草
- 毛蕨根
- 龙骨莲
- 密叶绢藓
- 满山红
- 密马
- 明党参
- 木半夏果实
- 木豆
- 毛叶巴豆树
- 毛扭藓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毛黐头婆
- 木蹄
- 梅核仁
- 母丁香
- 毛叶天胡荽
- 毛稔根
- 龙胆
- 毛葡萄根皮
- 毛蜂斗草
- 墨地
- 帽辫七
- 木黄连
- 毛八角枫
- 龙常草
- 龙江风毛菊
- 龙爪菜
- 龙爪豆
- 毛枝鱼藤
- 毛笋
- 龙胡子
- 毛轴铁角蕨
- 毛黄连
- 牡荆沥
- 木半夏
- 木本猪毛菜
- 毛木树皮
- 海白石
- 龙葵
- 毛草龙
- 满江红
- 毛草龙根
- 毛麝香
- 木槿叶
- 梅花参
- 毛蓼
- 密花山矾
- 满江红根
- 龙舌箭
- 龙舌草
- 买麻藤
- 毛瓣绿绒蒿
- 木通
- 木通七叶莲
- 毛叶白粉藤
- 毛叶白粉藤根
- 墨旱莲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牡丹藤
- 毛五加皮
- 龙爪叶
- 曼陀罗叶
- 木天蓼
- 小黑药
- 星毛羊奶子
- 海金沙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