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婆子针线
《*辞典》:老婆子针线
拼音注音
Lǎo Po Zǐ Zhēn Xiàn
别名
粘人裙(《中国药植志》),毒蛆草(《中国土农药志》),一马光(《陕西植药调查》),一抹光、一扫光、小青(《贵州草药》),药蛆、麻荆芥(《中药通报》3(6):250,1957)。
出处
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为透骨草科植物透骨草的全草或根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。茎四棱形,淡紫色,具倒生短毛及紫条纹,节部膨大。单叶对生;卵状长椭圆形,长5~10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钝圆锯齿,两面脉上有短毛;叶柄长0.5~3厘米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10~20厘米;苞片及小苞片钻状;花疏生,有短柄;萼筒状,具5棱,长3~6毫米,上唇3齿呈芒状钩,下唇2齿较短,无芒;花冠筒状,粉红色或白色,长约5毫米,裂为唇形,上唇2浅裂,下唇3裂;雄蕊4,2强,着生于花冠筒部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顶生,柱头2裂。瘦果包于宿萼内,长8~10毫米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林下或林边阴湿处。分布东北、华北及长江流域各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木脂体成分透骨草灵-Ⅱ及有杀虫作用的乙酸透骨草醇酯等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根:性凉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解毒杀虫。治疥疮,黄水疮,疮毒感染发热。
①《峨嵋药植》:"搽治疮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解毒清热,治黄水疮,疥疮及虫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根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①治疮毒:老婆子针线捣烂,加猪油及花椒粉末调搽。(《峨嵋药植》)
②治黄水疮:老婆子针线、黄蔗叶.捣绒,涂。
③治疥疮:老婆子针线、花椒、木鳖子、冰片、黄柏、硫黄。共为末,麻油调涂。
④治虫疮:老婆子针线、雄黄、花椒、硫黄。共研细,调猪油搽。(②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疮毒发烧:一抹光根五钱至一两,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展花乌头
- 黄鲴鱼
- 罗裙带根
- 绿豆
- 老熊花
- 雀翘
- 大叶金花茶叶
- 簕苋菜
- 老鸦糊
- 李树叶
- 芦荟根
- 荔枝藤
- 莲生桂子花
- 棱叶韭
- 柳杉
- 葎草花
- 白花穿心莲
- 萝芙木茎叶
- 莲子草
- 柳枝
- 麻糖风
- 菱蒂
- 老虎俐根皮
- 莲雾
- 绿豆升麻
- 豆瓣还阳
- 苦豆根
- 绿绒蒿
- 狼尾巴花
- 罗勒子
- 秦岭冷杉
- 庐山香科科
- 台湾磨盘草
- 林檎根
- 狼膏
- 绿豆皮
- 老鹳草
- 芦根
- 落葵花
- 老白花树皮
- 大红花点地梅
- 梨木灰
- 母草
- 落叶梅
- 落新妇
- 棱枝槲寄生
- 棱萼母草
- 罗汉松根皮
- 绿结鸡骨
- 大驳骨丹
- 篱栏子
- 痢止草
- 菱粉
- 墓头回
- 柳杉叶
- 莲座革菌
- 鸡屎白
- 天麻
- 芦荟
- 莲花
- 单头紫菀
- 理石
- 老头草
- 罗汉松叶
- 梁王茶
- 栗叶
- 硬皮褐层孔菌
- 老蛇头
- 老鸦柿
- 老蜗生
- 芦竹箨
- 水麻tiao
- 紫河车
- 莲座蓟
- 柳穿鱼
- 柳兰叶风毛菊
- 荔枝
- 李根皮
- 老枪谷叶
- 罗布麻叶
- 麻风树
- 瘤毛獐牙菜
- 水鳖蕨
- 狼麻
- 须花参
- 海蛤壳
- 落花生油
- 紫金牛根
- 雨韭
- 狼牙委陵菜
- 栗壳牛肝菌
- 狼把草根
- 绿萼水珠草
- 凤庆鸡血藤
- 落霜红
- 柳叶菜花
- 莲叶橐吾
- 琉璃草果实
- 狼喉靥
- 柳叶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