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梯草
《中华本草》:楼梯草
拼音注音
Lóu Tī Cǎo
别名
细水麻叶、石边采、赤车使者、半边山、半边伞、到老嫩、冷子草、冷水草、龙含珠、上天梯、海马含珠、水芝麻叶、惊风草、大伞花楼梯草、拐枣七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楼梯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tostema involucratum Franch.Franch.et Sav.[E.umbellatum(S.et.z.)Bl.var.majus Maxim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采割,洗净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高25-60cm,无毛,稀上部有疏柔毛。叶无柄或近无柄;托叶狭三角形;叶片草质,斜倒披针状长圆形或斜长圆形,长4.5-16cm,宽2-4.5cm,先端骤尖,基都在狭侧楔形,在宽侧图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牙齿、上面有少数短糙伏毛,下面无毛或沿脉有短毛;叶脉羽状,侧脉在每侧5-8条。雌雄同株或异株;雄花序有梗;花序托不明显,稀明显,周围有少数狭卵形苞片;小苞片条形;雄花花被片5;雌花序有极短梗;花序托通常很小,周围有卵形苞片,中间生有多数密集的雌花。瘦果卵形,有少数不明显纵肋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000m的山谷沟边石上、林中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长约40cm。叶皱缩,展平后斜长椭圆形,先端尖锐,带尾状,基部斜,半圆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粗锯齿。聚伞花序常集成头状;雄花1-10朵簇生,花序有柄;雌花8-12朵簇生,无柄。瘦果卵形,细小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微苦;性微寒
归经
大肠;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除湿;利水消肿;活血止痛。主赤白痢疾;高热惊风;黄疽;风湿痹痛;水肿;淋证;经闭;疮肿;痄腮;带状疱疹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捣烂和酒揉擦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,味微苦,性平。有清热除湿,活血散瘀功能,用于疾痢、风湿痛、黄疸、水肿、痈疖肿毒、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兔耳子草
- 鸭脚木叶
- 野棕
- 白花射干
- 细叶大戟
- 四方盒子草
- 金凤藤
- 鸡肫草
- 海石鳖
- 藤乌
- 仙人掌
- 楮实子
- 飞来蓝
- 蜘蛛果
- 草果
- 楮皮间白汁
- 珠兰
- 红背酸藤
- 黑皮青木香
- 大块瓦
- 小黄鼠狼
- 獭肝
- 水百合
- 紫河车
- 牛蹄甲
- 睡菜
- 鸜雉
- 丁香枝
- 南蛇簕
- 白千层
- 虎头兰
- 红花点地梅
- 水茄冬
- 地梢瓜
- 接骨仙桃
- 堇宝莲叶
- 猕猴桃枝叶
- 吴茱萸叶
- 东风草
- 牛胆参
- 大花卫矛果
- 石头菜
- 母猪草
- 十三年花
- 大扁竹兰
- 枸骨叶
- 红酸杆
- 布荆
- 刺柄南星
- 毛稔
- 红杉
- 山楂根
- 羊七莲
- 倒扎龙
- 长叶柄野扇花
- 梨木灰
- 桑沥
- 水牛角
- 大豆黄卷
- 蒌蒿
- 柚核
- 树刁
- 大黄
- 土马鬃
- 省雀花
- 鹊豆
- 三叶金锦香
- 香薷
- 白鹤灵芝
- 太阳海星
- 大树跌打
- 牡荆子
- 一枝黄花
- 一把伞
- 龙齿
- 榕树果
- 白苏子油
- 千里马
- 礁膜
- 长柄臭黄荆
- 绿萼梅
- 大黄茎
- 疏叶香根芹
- 渐尖毛蕨
- 红千层
- 茶子木花
- 薄荷素油
- 驴蹄草
- 刺叶楤木
- 朝鲜一枝黄花
- 脆骨风
- 钝齿铃子香
- 田螺壳
- 贯众
- 刺血红
- 黄果茄
- 六大天王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庵闾
- 大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