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瓜花
《中华本草》:丝瓜花
拼音注音
Sī Guā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Luffa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uffa cylindrica (L.)Roem. Luffa acutangula (L.)Roxb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时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枝粗糙,有棱沟,有微柔毛。茎须粗壮,通常2-4枝。叶互生;叶柄粗糙,长10-12cm,近无毛;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,长宽均为10-12cm,通常掌状5-7裂,裂片三角形,中间较长,长8-12cm,洗端尖,边缘有锯齿,基部深心形,上面深绿色,有疣点,下面浅绿以,有短柔毛,脉掌状,具白色长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通常10-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,花序梗粗壮,长12-14cm,花梗长2cm;花萼筒钟形,被短柔毛;花冠黄色,幅状,开后直径5-9cm,裂片5,长圆形,长0.8-1.3cm,宽0.4-0.7cm,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,外面具3-5条突起的脉,雄蕊5,稀3,花丝6-8mm,花初开放时稍靠合,最后完全分离;雌花单生,花梗长2-10cm;花被与雄花同,退化雄蕊3,子房长圆柱状,有柔毛,柱头3,膨大。果实圆柱状,直或稍弯,长15-30cm,直径5-8cm,表面平滑,通常有深色纵条纹,未成熟时肉质,成熟后干燥,里面有网状纤维,由先端盖裂。种子多数,黑色,卵形,扁,平滑,边毋狭翼状。花、果期夏秋季。
化学成分
丝瓜药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芹菜素(api-genin),齐墩果酸(oleanoli caed([1]及丙二酸(malonic acid)[2]等脂肪酸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化痰止咳。主肺热咳嗽;咽痛;鼻窦炎;疔疮肿毒;痔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清肺热,消痰下气,止咳,止咽喉疼,消烦渴,泻相火。2.《分类草药性》:涂疔疮,退火毒,消肿。3.《陆川本草》:治鼻窦炎。4.《重庆草药》:清热利便。治疮毒,痔疮,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丝瓜花
拼音注音
Sī Guā Huā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花蕾,夏季开花时采取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丝瓜"条。
化学成分
花中谷氨酰胺、天冬氨酸、精氨酸、天门冬素的含量雌花比雄花中多,而赖氨酸,丙氨酸则在雄花中为多。
性味
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甘微苦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肺热咳嗽,咽痛,鼻窦炎,疔疮,痔疮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清肺热,消痰下气,止咳,止咽喉疼,消烦渴,泻相火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涂疔疮,退火毒,消肿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治鼻窦炎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清热利便。治疮毒,痔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肺热咳嗽,喘急气促:丝瓜花、蜂蜜。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红肿热毒疮,痔疮:丝瓜花五钱,铧头草五钱。生捣涂敷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③治外伤出血:丝瓜花.秋葵叶。晒干研粉。加冰片少许,同研末外用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蘽根
- 鳍蓟
- 塔黄
- 鲥鱼鳞
- 蝙蝠草
- 小扁草
- 牛胆参
- 红楠
- 黑腺珍珠菜
- 苦参实
- 鹈鹕脂油
- 篦子草
- 苦菜花子
- 庵闾
- 款冬花
- 蚌兰花
- 苦壶卢
- 苦葛花
- 薄雪火绒草
- 葵花大蓟
- 苦苣
- 金腰
- 青棉花藤叶
- 苦楝花
- 鸡脑
- 骑马参
- 苦荞头
- 轻粉
- 苦杏仁
- 青礞石
- 青棉花藤根
- 荸荠
- 铅粉
- 青榨槭
- 榼藤子
- 青竹蛇
- 鼍肉
- 苦芺
- 霸王鞭
- 苦檀子
- 苦茄
- 鞭打绣球
- 铁扫帚
- 黔桂醉魂藤
- 铜罗伞
- 霸王七
- 苦天茄叶
- 铁
- 饱饭花
- 糠油
- 铁蚂蟥
- 豹子眼睛花
- 苦地胆
- 苦丁茶
- 铁扇子
- 苦葛根
- 苦白蜡
- 山桂花
- 豹肉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苦石莲
- 鳖头
- 青通草
- 铁马鞭
- 薄荷素油
- 芭蕉油
- 苦壶卢花
- 尖山橙
- 铁皮石斛
- 鳖甲胶
- 荜茇
- 羊七莲
- 钩石斛
- 铁树叶
- 龙胆
- 篦梳剑
- 芭蕉花
- 蚌壳草根
- 苦瓜藤
- 棵麻
- 鸊鷉
- 蓖麻
- 苦刺
- 空心莲子草
- 贝子
- 苦芥
- 柯榔木
- 栲栗
- 芭茅
- 鼻烟
- 苦蘵
- 苦菜
- 苦木叶
- 榼藤
- 苦竹茹
- 薄荷脑
- 苦竹沥
- 苦白蹄
- 蚌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