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前胡
《中华本草》:长前胡
拼音注音
Chánɡ Qián Hú
英文名
root of West szechwan Hogfennel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长前胡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ucedanum turgeniifolium wolff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根,去除茎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-80cm。根圆柱形,长8-15cm,径0.5-1.5cm,下部常分枝,顶部残留众多棕色的叶鞘纤维。茎单一,具细长纵条纹,下部分枝,常带淡紫色,下部光滑,上部粗糙,有短毛。基生叶叶柄长1-7cm,基部具略带紫色的狭窄叶鞘,抱茎;叶片轮廓长卵形,二至三回羽状分裂,第一回羽片3-4对,末国顺裂片线形、倒披针形或倒卵形,基部楔形,先端裂片基部渐狭呈楔形,长1-2.5cm,宽0。5-1。5cm,边缘具2-3粗锯齿或呈浅齿状,叶柄及下表面常短糙毛,边缘具短睫毛;茎上部叶无柄,具叶鞘抱茎,叶片一回羽状分裂,裂片狭长,细小。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,花序梗粗壮,顶端多糙毛;无总苞片;伞辐5-12(-20),有短毛;小总苞片8-12,线状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密生短柔毛;小伞花序有花10-20朵,花柄有毛;萼齿细小、不显着;花瓣近圆形,折色,外有稀疏柔毛;花柱基圆锥形,花柱向下弯曲。分生果卵状椭圆形,背部扁压,长3-3.5mm,宽2-3mm,有稀疏短毛,背棱和中材呈线形突起,侧棱狭翅状;每棱槽内有油管3-4,合生面油管6-8(-10)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600m的高山阳性山坡、草地、灌丛和河谷滩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甘露醇(D-mannitol),长前胡甲素(tur-geniifolin A),长前胡乙(turgeniifolin B),长前胡丙素(turaeni-folin C),顺式消旋凯诺内酯(cis-khellactone),反式消旋凯诺内酯(trans-khellactone)[1],7-羟基-8-(2′,3′-二羟基-3′-甲基-丁基)香豆精[7-hydroxy-8-(2′,3′-dihydroxy-3′-甲基古基)香豆精[7-hydroxy-8-(2′,3′-dihydroxy-3′-methyl butyl)-coumarin],异氧化前胡素(isooxypeucedanin),消旋美丽前胡素(peuformo-sin),消旋双异戊酰凯诺内酯(diisovalerylhellactone)[2]。
性味
味苦;辛微寒
归经
归肺经
功能主治
宣散风热;降气祛痰。主风热感冒;咳喘痰黄;头痛;胸闷
用法用量
内服:3-9g。
注意
风寒咳嗽慎服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味苦、辛、性微寒。有宣散风热、祛痰镇咳、下气的功能,用于感冒风寒、咳嗽、痰稠喘满、头痛及胸闷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蓝花棘豆
- 鹅蛋壳
- 大黄
- 野菰
- 野山楂
- 鲛鱼
- 掌羽凤尾蕨
- 土当归
- 荞麦
- 棕板
- 八哥
- 偷筋草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款冬花
- 美商陆子
- 大黄蜂子
- 九子不离母
- 湖北贝母
- 红花苗
- 菊花脑
- 东廧子
- 鱼藤
- 蝶兰
- 胖大海
- 八股绳
- 野苦梨根
- 鹅臎
- 老虎须
- 瞿麦
- 二裂叶委陵菜
- 鸡油菌
- 鮠鱼
- 水蛭
- 小扁草
- 香阿魏
- 蛇胆
- 香叶子
- 桐皮
- 藤黄
- 万年青
- 麻鱼骨
- 松萝
- 苦天茄叶
- 地笋
- 水仙花
- 猴闼子
- 苦菜花子
- 珠子参
- 豺肉
- 红毛草
- 自事口草
- 牛戳口
- 蝇子草
- 梅根
- 红果冬青
- 蝮蛇皮
- 水鳖
- 毛脉南蛇藤
- 水黄
- 鹿心草
- 樟柳头
- 龙眼叶
- 鼠尾粟
- 芸薹
- 猪肚木
- 槲叶
- 青箭
- 大皂角
- 耳水苋
- 壁虎
- 铁丝灵仙
- 马蹄蕨
- 独脚柑
- 肾子草
- 野黄麻
- 竹叶心
- 豆根木蓝
- 扁轴木
- 獭四足
- 棱子芹
- 木竹子
- 狗肝菜
- 昂天莲
- 葛藟
- 沙前胡
- 茅香根
- 窄叶南蛇藤
- 戎盐
- 白残花
- 甜瓜花
- 鲫鱼子
- 香花刺
- 夏至草
- 麒麟吐珠
- 槠子皮叶
- 蛇蜕
- 黑蚂蚁
- 小叶金老梅
- 赤胫散
- 石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