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唇鱼鳃
《中华本草》:黄唇鱼鳃
拼音注音
Huánɡ Chún Yú Sāi
英文名
chryso-lip gill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鳃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haba flovolabiata ( Lin).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将鳃取出,鲜用。
原形态
黄唇鱼,体侧扁,一般长约100-150cm。头中大,吻钝尖,有吻孔5个。眼中大,上侧位。口前位,斜裂,上下颌约等长,张口时下颌突出。上颌外行牙较大,尖锥形;内行牙细小。下颌内行牙稍扩大。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。鳃耙5+13,细长。头部被小圆鳞。头后半部及体侧均被栉鳞,侧线鳞55-58(9/11)。背鳍Ⅶ,Ⅰ-22-25,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。臀鳍Ⅱ-7,第2鳍棘粗长。胸鳍尖长。腹鳍位,外侧鳍条略延长成丝状。尾鳍楔形,幼体尾鳍尖圆。体灰棕带橙黄色,胸鳍基部腋下有1黑斑。背鳍鳍棘和鳍条边缘黑色,腹侧灰白色,腹鳍和臀鳍浅色。尾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,栖息于水深50-60m海区,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,以虾、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功能主治
滋补肝肾;活血调经。主肾虚腰痛;崩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研末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鳃有活血调经之功能。主治血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鷃
- 刺萆薢
- 大雪上一枝蒿
- 水椎木
- 焦槟榔
- 红缘层孔菌
- 野鹅脚板
- 红芋
- 茭白
- 羊山刺
- 山柳菊
- 山货榔
- 黄樟
- 石莽草
- 一品红
- 双色龙胆
- 黄背草果
- 刺柄南星
- 茴香
- 红毛叶马蹄香
- 下冈哇
- 参须
- 石蟹
- 桦褶孔
- 绿结鸡骨
- 山枝仁
- 一枝香
- 石血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血当归
- 刺黄芩
- 四季春
- 水蛭
- 异叶米口袋
- 一叶荻
- 射尿(虫另)
- 河豚鱼肝油
- 莎木面
- 羯布罗香
- 黄杨根
- 水枇杷叶
- 黄多孔菌
- 筋藤
- 小一口血
- 蛇头细辛
- 黄根
- 樟梨
- 鲎壳
- 海芙蓉
- 胡枝子
- 刺玫
- 橙皮
- 蓍草
- 乌鳢
- 山苍子
- 榔榆皮
- 水老虎
- 獾油
- 槐白皮
- 火焰子
- 水锦树
- 荆芥叶莸
- 柿子
- 石鲫
- 山乌珠根
- 沙塘木
- 桑叶露
- 水兰叶
- 老蛇头
- 山茶叶
- 山苏木
- 伞花绢毛菊
- 狼毒
- 老鼠吹箫
- 南瓜根
- 黄杨子
- 山杨柳
- 褐带环口螺
- 缘毛鸟足兰
- 红活麻
- 何首乌叶
- 烟锅草
- 红直当药
- 扇叶阴地蕨
- 柠条
- 柿饼
- 刺糖
- 山鸡蛋
- 山莓
- 山铁树叶
- 珍珠
- 藏绵芪
- 树萝卜
- 杉寄生叶
- 丁香露
- 东风草
- 锦香草叶
- 凤尾贯众
- 山矾
- 东风橘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