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唇鱼鳃
《中华本草》:黄唇鱼鳃
拼音注音
Huánɡ Chún Yú Sāi
英文名
chryso-lip gill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鳃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haba flovolabiata ( Lin).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将鳃取出,鲜用。
原形态
黄唇鱼,体侧扁,一般长约100-150cm。头中大,吻钝尖,有吻孔5个。眼中大,上侧位。口前位,斜裂,上下颌约等长,张口时下颌突出。上颌外行牙较大,尖锥形;内行牙细小。下颌内行牙稍扩大。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。鳃耙5+13,细长。头部被小圆鳞。头后半部及体侧均被栉鳞,侧线鳞55-58(9/11)。背鳍Ⅶ,Ⅰ-22-25,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。臀鳍Ⅱ-7,第2鳍棘粗长。胸鳍尖长。腹鳍位,外侧鳍条略延长成丝状。尾鳍楔形,幼体尾鳍尖圆。体灰棕带橙黄色,胸鳍基部腋下有1黑斑。背鳍鳍棘和鳍条边缘黑色,腹侧灰白色,腹鳍和臀鳍浅色。尾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,栖息于水深50-60m海区,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,以虾、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功能主治
滋补肝肾;活血调经。主肾虚腰痛;崩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研末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鳃有活血调经之功能。主治血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点地梅
- 玉米须
- 赛北紫堇
- 木天蓼
- 草金杉
- 苍条鱼鳖
- 球衣藻
- 油茶叶
- 三棱
- 岩葱
- 桑椹
- 草威灵
- 新疆卫矛
- 刺玫果
- 刺藜
- 小地松
- 金顶蘑
- 功劳叶
- 小米草
- 鱼虱子
- 小寸金黄
- 草乌叶
- 肥猪苗
- 赤芍药
- 山辛夷
- 臭蒿
- 树茭瓜
- 倒爪草
- 大叶钩藤
- 印度菩提树皮
- 土百部
- 黄花堇菜
- 鸡爪芹
- 粟米草
- 木馒头
- 吊岩风
- 金刚散
- 通骨消茎叶
- 红果冬青
- 笑靥花
- 单花山竹子
- 樱桃水
- 柳叶蒿
- 米仔兰
- 山小橘
- 水桐木
- 豹子眼睛果
- 冬里麻
- 仙鹤草
- 桃树胶
- 木大力王
- 石苁蓉
- 落葵花
- 金橘露
- 何首乌
- 蒴藋赤子
- 凤尾兰
- 秋木瓜
- 火秧竻蕊
- 芒萁骨根
- 垂花香薷
- 六方藤
- 蒲公英
- 大飞天蜈蚣
- 南藤
- 贯众
- 猕猴肉
- 柳叶亚菊蒿
- 芒种花
- 寄生黄
- 日中花
- 山核桃仁
- 水黄连
- 松树梢
- 毛叶楼梯草
- 花皮胶藤
- 猪蓼子草
- 檀香油
- 南方红豆杉
- 黄瓜子
- 玉米花
- 水芦荻根
- 海豘鱼
- 火棘
- 七里香
- 野兔骨
- 水松叶
- 锅粑
- 黄接骨丹
- 牛耳草
- 汝兰
- 茱苓草
- 铁锈
- 大半边旗
- 枳椇
- 熊掌
- 黑细辛
- 蜡梅花
- 硬叶吊兰
- 南天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