挖耳子草
《*辞典》:挖耳子草
拼音注音
Wā ěr Zǐ Cǎo
别名
金挖耳、贡布美多霹米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高山天名精的全草。7~9月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高达1米,上部有分枝。叶互生,下部叶具柄,上部叶无柄;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被微毛或近无毛。头状花序下倾,径1~2厘米,苞片狭长,常下倾;总苞片多层,直立;花黄色,极多数,花冠的管部有腺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山坡及林缘等处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性味
性微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祛痰,截疟。治牙痛,喉痛,疟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甘蔗
- 寒水石
- 毛花洋地黄
- 紫云英子
- 树头菜
- 乌苏里黄芩
- 甘蕉根
- 酸不溜根
- 三点金草
- 痢止蒿
- 蚕豆茎
- 飞天蠄蟧
- 芜荑
- 乌龙摆尾
- 青酒缸
- 兔耳草
- 小木通
- 榧枝叶
- 豨莶根
- 大夜关门根
- 岩枇杷
- 黑面叶
- 粗榧枝叶
- 青木香
- 阔叶十大功劳
- 毛蕨根
- 山地豆
- 蚂蚁花根
- 锈毛白枪杆
- 宜昌荚蒾叶
- 东风橘
- 白常山
- 红帽顶
- 柄马勃
- 野鹅脚板
- 牛背鹭
- 酱头
- 豆麻
- 毒芹
- 细叶泥炭藓
- 小毒芋
- 羊肾
- 大火草根
- 灰凤梨
- 鹿角草
- 大花柳叶菜
- 水榕木根
- 野山楂
- 鱼尾葵
- 沙枣花
- 紫杉
- 金丝桃果
- 蛇王藤
- 莎木面
- 黍根
- 砗磲
- 直萼黄芩
- 牛耳枫根
- 榜嘎
- 云南铁扁担
- 草果药
- 熊骨
- 蘽根
- 郁金
- 丹参
- 红花杜鹃
- 江蓠
- 小红参
- 篦梳剑
- 木半夏根
- 曼陀罗子
- 虎耳草
- 兴安白头翁
- 小红苏
- 黄果茄
- 甘遂
- 羊耳菊
- 甘菊
- 酒药花
- 巴豆油
- 七叶子
- 白升麻
- 斩龙草
- 土附子
- 山油柑叶
- 扭筋草
- 山甘草
- 山楂
- 羚羊角
- 粟米
- 麻柳树根
- 羊屎果树皮
- 红毛蛇
- 刺榆
- 莕菜
- 田菁
- 兰香草
- 木竹子皮
- 紫梢花
- 上树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