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草蔻
《*辞典》:大草蔻
拼音注音
Dà Cǎo Kòu
别名
草蔻、草豆蔻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艳山姜的种子。七、八月采收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达2~3米。根肥大。叶大,互生,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30~70厘米,宽7~16厘米,先端短渐尖,边缘有短而密的粗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常下弯,长15~30厘米;总轴和子房密被淡黄色粗毛;小苞片大,长约2.5厘米,纵裂,白色而稍染粉红,但顶端和基部均粉红;花具短柄;萼阔,钟形,一边开裂;花冠白色,管长约1厘米,裂片阔椭圆形,最大的长约3厘米,先端粉红;唇瓣阔卵形,长和宽约4厘米,中部杂以红色和黄色,边内弯。蒴果红色,球形,径约2厘米;内有3个种子团,含种子多数。花期春夏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谷或溪边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辛涩,温。"
功能主治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燥湿祛寒,除痰截疟,健脾暖胃。治心腹冷痛,胸腹胀满,痰湿积滞,消化不良,呕吐腹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入散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大草蔻
拼音注音
Dà Cǎo Kòu
别名
土砂仁、假砂仁
英文名
Beautiful Galangal Fruit
来源
为姜科植物艳山姜的果实。果实熟时采摘,晒干或低温烘干。
原形态
多处生草本,高2~3m,叶披针形,长30~60,宽5~10,先端渐尖而有一旋羌卷的小尖头;叶知长0.5~1.0cm,外被子毛。圆锥花序总状花序式,下垂,长达30cm;苞片白色,顶端及基部粉红色;花萼爱保形,白色,先端粉红色;花冠管较花萼为短,裂片长圆形。长约3cm,乳白色,先端粉红;唇瓣匙状宽卵形,直径约2cm,被稀疏的粗毛,具显露的条纹,顶端常冠以宿萼,熟时红色。花期4~6月,果期7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荫。主产福建、广东。
形状
蒴果椭圆形、卵圆形或橄榄形,长1.5~3cm,直径1~2cm;黄棕色或红棕色,两端突出稍尖,皮厚无刺,纵棱线突起,杰棕色开裂,露出种子。种子不集线结成团,呈不规则的多面形,灰棕色或棕褐色;外被白色假种皮。质梗 。气微,味微辛。
化学成分
含有棕榈酸、桉叶素、蒎烯、石竹烯、山姜素(alpinetin)、小豆蔻明(cardamonin)、龙脑、桂皮酸甲酯等。
性味
性温,味辛,涩。
功能主治
燥温祛寒,除痰截疟,健脾暖胃。用于心腹冷痛、胸腹胀满、痰间断积滞、消化不良、呕吐腹泻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贯众
- 赛北紫堇
- 筋骨草
- 伽喃香
- 将军树
- 长柄秋海棠
- 长白鱼鳞松
- 破血丹
- 嘉兰
- 金石斛
- 藏茄
- 大狗尾草
- 柿叶
- 自消容根
- 百合花
- 芥子
- 矮脚苦蒿
- 苏木蓝
- 南天竹根
- 铁藤根
- 山羊肉
- 谷蓼
- 钩栲
- 青海防风
- 鸡脚刺
- 铺地黍
- 玉簪
- 隔山消
- 冠果草
- 金钱草
- 辽东栎
- 红靛
- 小青杨
- 柱果木榄叶
- 牛心果
- 獭肝
- 雉脑
- 蟅虫
- 母猪藤
- 结香
- 鸡毛菜
- 向日葵茎髓
- 谷皮树
- 石蛇
- 多穗石柯茎
- 凉三七
- 肺形草
- 黄葛树
- 夜来香
- 过塘蛇
- 胆南星
- 蓬莱草
- 鸡排骨草
- 四棱通
- 秤砣梨
- 青蛇藤
- 麻油
- 海蟹壳
- 香石藤
- 七叶一枝花
- 心叶虎耳草
- 镰萼虾脊兰
- 青海马尾连
- 山香果
- 高粱泡叶
- 车桑仔根
- 狭叶山胡椒
- 狼尾巴花
- 赤楠蒲桃叶
- 多刺绿绒蒿
- 姜黄草
- 黄龙藤叶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镜面草
- 大头茶果
- 西南毛莨
- 隔山香
- 锡生藤
- 裂叶堇菜
- 猪鬃刚
- 甘肃棘豆
- 洋芋
- 柑核
- 扇叶人字果
- 白花蛇目睛
- 山吴萸果
- 湖北楤木
- 鼻烟
- 野京豆
- 五加皮
- 鸡血七
- 柯树皮
- 蝮蛇皮
- 葛蔓
- 七叶胆
- 黑塔子叶
- 甘西鼠尾
- 山麻
- 芝麻壳
- 五叶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