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鸦糊
《*辞典》:老鸦糊
拼音注音
Lǎo Yā Hú
别名
万年青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鱼胆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牛舌癀、猴草、粗糠草、粥香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没翻叶、大麻雀米、鸡米树、菜子木、红泡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爆竹子、路金子、百子爆、米筛花、米筛子、大叶鲤鱼泻子、毛风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老鸦糊的根、茎、叶、果实。5~10月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达3米。小枝有粗糠状短柔毛或平滑无毛。叶对生;阔椭圆形以至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5~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边缘为小齿牙或齿牙状,下面疏生星状毛及腺点;叶柄长0.5~1厘米。密生的聚伞花序,径2~3厘米;总梗有短柔毛,与叶柄等长或短于叶柄;花水红色;萼短钟状,截形;花冠短筒状,4裂;雄蕊4,长7毫米,花丝较花冠之裂片为长,花药广椭圆形;雌蕊1,子房4室。核果,堇紫色,径3~4毫米。花期7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旷野间。分布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苦辛,凉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辛,温,有小毒。"
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微寒,味辛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凉,味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除湿,散瘀,解毒。治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外伤出血,尿血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截疟。"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驱风除湿,杀虫解毒,散结化瘀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收敛止血,祛风除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关节炎:老鸦糊根二两,猪蹄半斤,黄酒二两。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跌打损伤:鲜老鸦糊叶捣烂后敷伤部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③治外伤出血:老鸦糊叶、果实,晒干研粉外敷,或鲜叶捣烂外敷伤处。
④治内出血:老鸦糊干叶研粉,每次一钱,每天三、四次,开水冲服。
⑤治尿血:老鸦糊叶、白茅根、活血丹各一两,檵木叶五钱,水煎服。(③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⑥治皮下漏血:鲜老鸦糊叶、茎半斤。水煎熏洗。
⑦治冻疮:老鸦糊叶一握。煎汤熏洗,不断擦患郎,日洗一两次。
⑧治蛇伤:老鸦糊根二两切碎。酌加水煎服。(⑥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老虎耳根
- 老鸦胆根
- 荔枝根
- 蜡梅花
- 密花角蒿
- 密褶红菇
- 辽东栎皮
- 镰萼虾脊兰
- 雷公七
- 老虎泡
- 老蜗生
- 老鼠瓜
- 老鼠簕
- 肋柱花
- 荔枝草
- 莲雾根
- 蓝布正
- 辽东栎
- 酪
- 骆驼蹄瓣
- 骆驼蹄草
- 老鼠脚迹
- 莱菔叶
- 莲花
- 蒌油
- 藜实
- 龙须莞
- 螺蛳
- 裂叶崖角藤
- 连香树
- 镰形棘豆
- 天韭
- 龙舌草
- 鸬鹚涎
- 买麻藤
- 龙舌箭
- 蜡瓣花
- 芦子藤
- 鳞叶藓
- 鹿角胶
- 芦山藤
- 茖葱
- 鹿脂
- 裂叶双盖蕨
- 骆驼蓬子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木天蓼
- 鹿茸
- 落霜红
- 龙爪叶
- 曼陀罗叶
- 鲤鱼脑
- 鹿耳翎
- 暗紫贝母
- 针砂
- 包袱七
- 臭牡丹
- 独脚金
- 老牛揣
- 美丽鳞毛蕨
- 贝母兰
- 鮧鱼涎
- 酱
- 九龙盘
- 叶下花
- 山橘
- 胡桃树皮
- 黄茄花
- 茅草箭
- 扁豆藤
- 铁蕨鸡
- 苦壶卢子
- 千叶独活根
- 野杜仲果
- 豇豆壳
- 鸡蛋七
- 黑阳参
- 番石榴根
- 野辣子
- 红牛皮菜
- 甜根子草
- 太白参
- 南苜蓿
- 有瓜石斛
- 光慈姑
- 羊哀
- 黄瓜子
- 地肤子
- 小血藤叶
- 豪猪千
- 岩松鼠骨
- 云南五味子根
- 小白撑
- 桑椹
- 笔仔草
- 楸木果
- 驴脂
- 毒箭羊角拗
- 七叶仔
- 羊蹄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