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鸦糊
《*辞典》:老鸦糊
拼音注音
Lǎo Yā Hú
别名
万年青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鱼胆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牛舌癀、猴草、粗糠草、粥香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没翻叶、大麻雀米、鸡米树、菜子木、红泡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爆竹子、路金子、百子爆、米筛花、米筛子、大叶鲤鱼泻子、毛风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老鸦糊的根、茎、叶、果实。5~10月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达3米。小枝有粗糠状短柔毛或平滑无毛。叶对生;阔椭圆形以至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5~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边缘为小齿牙或齿牙状,下面疏生星状毛及腺点;叶柄长0.5~1厘米。密生的聚伞花序,径2~3厘米;总梗有短柔毛,与叶柄等长或短于叶柄;花水红色;萼短钟状,截形;花冠短筒状,4裂;雄蕊4,长7毫米,花丝较花冠之裂片为长,花药广椭圆形;雌蕊1,子房4室。核果,堇紫色,径3~4毫米。花期7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旷野间。分布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苦辛,凉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辛,温,有小毒。"
②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微寒,味辛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凉,味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除湿,散瘀,解毒。治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外伤出血,尿血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截疟。"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驱风除湿,杀虫解毒,散结化瘀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收敛止血,祛风除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关节炎:老鸦糊根二两,猪蹄半斤,黄酒二两。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跌打损伤:鲜老鸦糊叶捣烂后敷伤部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③治外伤出血:老鸦糊叶、果实,晒干研粉外敷,或鲜叶捣烂外敷伤处。
④治内出血:老鸦糊干叶研粉,每次一钱,每天三、四次,开水冲服。
⑤治尿血:老鸦糊叶、白茅根、活血丹各一两,檵木叶五钱,水煎服。(③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⑥治皮下漏血:鲜老鸦糊叶、茎半斤。水煎熏洗。
⑦治冻疮:老鸦糊叶一握。煎汤熏洗,不断擦患郎,日洗一两次。
⑧治蛇伤:老鸦糊根二两切碎。酌加水煎服。(⑥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菟丝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华南实蕨
- 菜子七
- 云实根
- 土千年健叶
- 黄脚鸡
- 狭叶竹节参
- 环纹苦乳菇
- 山稗子
- 九子连环草
- 水蜈蚣
- 毛竹
- 荷莲豆草
- 山黄杨子
- 稗米
- 熊胆
- 红厚壳
- 丁香蓼根
- 榆蘑
- 番薯藤
- 烟油
- 丢了棒
- 小倒钩藤
- 红升麻根
- 生等[藏药名]
- 水苦荬
- 红毛草
- 太白菊
- 西南水芹
- 对生耳蕨
- 大叶南苏
- 山水芹菜
- 木芙蓉根
- 桑叶
- 大风子
- 小距紫堇
- 蜡梅花
- 复生草
- 打虫果
- 水獭肝
- 扶桑金星蕨
- 锡
- 猕猴梨叶
- 杂交景天
- 番石榴叶
- 向日葵花
- 蝲蛄石
- 朴树叶
- 茄花
- 水葫芦根
- 大叶香薷
- 驳骨丹
- 豚卵
- 花叶假杜鹃
- 肥猪草
- 芦笋
- 小白蒿
- 东风菜
- 蓝树
- 月见草
- 红郎伞
- 四照花
- 通光散
- 小果倒地铃
- 华山参
- 水茴香
- 红叶甘橿
- 红白二丸
- 河套大黄
- 桂花露
- 茴香虫
- 莱菔缨
- 山矾花
- 披针叶毛茛
- 陆英
- 红土子皮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刺郎果
- 骆驼毛
- 石楠根
- 芦荟
- 沙棘
- 榧子
- 犀牛皮
- 小花八角枫
- 荠薴
- 省沽油
- 木鳖根
- 龙骨
- 壶卢子
- 大报春花
- 驴阴茎
- 白苏子
- 黄总花草
- 刀灰树
- 心叶黄花仔
- 蝤蛴
- 褐云玛瑙螺
- 大叶马尾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