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花扁竹
《中华本草》:蓝花扁竹
拼音注音
Lán Huā Biǎn Zhú
别名
扁竹根
英文名
Rhizome of Confused Iris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鸢尾科植物扁竹兰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ris confusa Sealy,[I.wattii auct.non Baker]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扁竹兰,多年生草本,根茎横生,竹鞭状,黄褐色,节明显,节间较长。须根多分枝,黄褐色或浅黄色。地上茎高80-120cm,扁圆柱形,节明显,有膜质叶鞘。叶互生;叶片剑形,长28-80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对褶抱茎,全缘。花多数,排成疏散总状圆锥花序,每个分枝处着生4-6枚膜质的苞片;苞片卵形,长约1.5cm,内含3-5朵花;花浅蓝色或白色,直径5-5.5cm,花被管长1-1.5cm,花被裂片6,外轮花被片椭圆形,先端微凹,边缘皱褶,有疏牙齿,爪部楔形,内花被裂片倒宽披针形,先端微凹;雄蕊3,长约2cm,花药黄白色;子房下倍,纺锤状,花柱分枝3,扁平,淡蓝色,先端2裂,边缘丝状流苏状。蒴果椭圆状,长2-3cm,表面有网状的脉纹及6条明显的肋;种子卵形,黑褐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1000m的沟旁或疏林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咽消肿。主咽喉肿痛;肺热咳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蓝花扁竹
拼音注音
Lán Huā Biǎn Zhú
别名
扁竹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鸢尾科植物扁竹兰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50~70厘米。根茎长,横走,似竹鞭,节上生多数须根,黄褐色。茎圆柱形,分节明显,粟色,光滑。叶互生;扁平,广剑形,长20~40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折合抱茎,全缘,两面无毛,有多数平行脉。总状花序,花梗基部有绿色叶状苞片;花大,浅蓝紫色,有黄色斑纹,径4~6厘米。蒴果卵圆形,长约2厘米,有三棱。熟时3瓣裂;内有黑色种子多粒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谷、林边、湿润地,亦有栽培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消炎。治急性扁桃体炎,急性咽喉炎,急性支气管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莱菔子
- 石楠
- 头花杜鹃
- 老白花树皮
- 磨盘根
- 粳米
- 石豇豆
- 蚂蚁花根
- 刺楸树根
- 罗汉松
- 胡杨
- 桂子
- 沙果
- 黄秦艽
- 蛇不见
- 牛胆参
- 花红叶
- 华东瘤足蕨
- 大薸
- 水飞蓟
- 糖橘红
- 树头发
- 牛金子
- 旋花根
- 野大豆
- 稻芽
- 辣姜子
- 盘石龟
- 马蓼
- 獾骨
- 铁苋
- 红泽兰
- 五指毛桃根
- 桑耳
- 香槁树
- 边缘鳞盖蕨
- 秋葡萄茎
- 山刺梨
- 花蚁虫
- 橘
- 血苋
- 毛鬼头伞
- 牛肾
- 柳兰叶风毛菊
- 接骨木花
- 大半边旗
- 良藤
- 回回蒜果
- 松树梢
- 菊花暗消
- 臭蒿
- 甜瓜叶
- 梅花冰片
- 小麦麸
- 花姬蛙
- 苦芦骨
- 孜然
- 翁波
- 长梗玄参
- 零陵香
- 急性子
- 冬葵叶
- 大花活血丹
- 野海棠
- 秋木瓜
- 水藿香
- 牛轭草
- 刺黄柏茎叶
- 鼠尾粟
- 越西川木香
- 五爪龙
- 鹰爪莲
- 滇杠柳
- 龙船花
- 狭叶荨麻
- 香堇菜
- 纤枝山柑
- 轮叶八宝
- 老枪谷子
- 桃奴
- 小败火草
- 紫芝
- 漆树根
- 西南卫矛
- 箭刀草
- 僵蛹
- 大苞叶千斤拔
- 仙掌子
- 银白杨叶
- 东风橘根
- 西藏角蒿
- 猕猴桃藤
- 鳖甲
- 火腿
- 墨旱莲
- 狭叶垂头菊
- 饺剪藤
- 南方红豆杉
- 浮小麦
- 蝴蝶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