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莉草叶
《中华本草》:芦莉草叶
拼音注音
Lú Lì Cǎo Yè
英文名
Leaf of Creeping Dipteracanthus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双翅爵床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teracanthus repens (L.) Hassk.[Ruellia repens L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双翅爵床 多年生披散草本,高15-50cm。茎膝曲状,下部常伏地,稍被毛或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5mm;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圆,全缘,上面散生透明的粗毛和无数针状结晶的小线条。花无梗,单生于上部叶腋内;小苞片叶状,卵形、椭圆形至匙形,长1-1.5cm;萼5深裂,长约5mm,裂片线形;花冠白色或浅蓝色,管状,上部膨大而一侧肿胀,裂片5,长约1.5cm,外面稍被毛;雄蕊2强,花药2室;子房上位,2室。蒴果棒状,长约1.2cm。每室有种子4-6颗,聚生于中部以上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边或荒山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等地。
性味
味微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;止痛。主痈肿溃疡;刀伤;牙痛;腹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广州植物志》:捣烂可敷疡痛、溃疮、刀伤、牙痛及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莉草叶
拼音注音
Lú Lì Cǎo Yè
别名
红楠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爵床科植物芦莉草的叶。
原形态
芦莉草,又名:小苞爵床。
一年生草本,柔弱,高20~50厘米,稍被毛或近秃净;分枝披散或下部伏地。叶对生;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2~5厘米,全缘,上面散生透明的偃粗毛和无数针状结晶的小线条。花无柄,单生于上部叶腋内;小苞片叶状,卵形、椭圆形至匙形,长1~1.5厘米;萼长约5毫米,5深裂,裂片线形;花冠白色或浅蓝色,管状,上部膨大而一侧肿胀,裂片5,长1.2~1.6厘米,外面稍被毛;雄蕊2长2短,花药2室。子房上位,2室。蒴果棒状,长约1.2厘米,每室有种子4~6颗,聚生于中部以上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分布广东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广州植物志》:"捣烂可敷疡痛、溃疮、刀伤、牙痛及腹痛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杨梅根
- 石鮅鱼
- 大烟锅草
- 小石蝴蝶
- 漏斗菜
- 海南蒟
- 水胡满根
- 小无心菜
- 散血藤
- 黄刺皮
- 轮伞五加
- 腥藤
- 绵参
- 鳖甲
- 白草
- 梗通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蓝叶棵
- 蒌蒿
- 牛奶柴
- 芦笋
- 野亚麻
- 小广藤
- 五叶藤
- 叶上珠
- 桐子花
- 地贵草根
- 桔梗
- 栗花灯心草
- 毛蓼
- 桑耳
- 棉花根
- 岩藿香
- 猪蹄甲
- 紫参
- 大叶花椒
- 紫芝
- 柳叶绣球菊
- 红雀珊瑚
- 多苞糙苏
- 六棱菊
- 水栀叶
- 花唐松草
- 毛蜂斗草
- 枸骨树皮
- 乌榄叶
- 蚂蚁花根
- 水朝阳
- 虎耳草
- 羊胰
- 毛八角枫
- 灯台树
- 廊茵
- 乳白香青
- 黄花独蒜
- 猪仔笠
- 小盘木
- 多头苦荬
- 青蛙胆
- 白龙头
- 白子菜
- 三叉虎根
- 土牡蛎
- 芒叶小米草
- 蚕茧草
- 细芦子藤
- 山海螺
- 白蜡花
- 福建排草
- 李核仁
- 乌桕子
- 黄蜀葵
- 白茎鸦葱
- 狭叶瓦韦
- 高原鸢尾子
- 兰石草果
- 红辣树根
- 鸭肪
- 浆水
- 胃友果
- 化药
- 丁萝卜
- 碗蕨
- 刺果苏木
- 石菖蒲
- 毛大丁草根
- 昂天莲
- 番石榴干
- 人面子根皮
- 硫黄
- 九眼独活
- 草独活
- 苏木蓝
- 台湾土豆蔻
- 虾筏草
- 臭梧桐根
- 小火草
- 山柰
- 石芫茜
- 刺葡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