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莉草叶
《中华本草》:芦莉草叶
拼音注音
Lú Lì Cǎo Yè
英文名
Leaf of Creeping Dipteracanthus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双翅爵床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teracanthus repens (L.) Hassk.[Ruellia repens L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双翅爵床 多年生披散草本,高15-50cm。茎膝曲状,下部常伏地,稍被毛或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5mm;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圆,全缘,上面散生透明的粗毛和无数针状结晶的小线条。花无梗,单生于上部叶腋内;小苞片叶状,卵形、椭圆形至匙形,长1-1.5cm;萼5深裂,长约5mm,裂片线形;花冠白色或浅蓝色,管状,上部膨大而一侧肿胀,裂片5,长约1.5cm,外面稍被毛;雄蕊2强,花药2室;子房上位,2室。蒴果棒状,长约1.2cm。每室有种子4-6颗,聚生于中部以上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边或荒山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等地。
性味
味微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;止痛。主痈肿溃疡;刀伤;牙痛;腹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广州植物志》:捣烂可敷疡痛、溃疮、刀伤、牙痛及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莉草叶
拼音注音
Lú Lì Cǎo Yè
别名
红楠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爵床科植物芦莉草的叶。
原形态
芦莉草,又名:小苞爵床。
一年生草本,柔弱,高20~50厘米,稍被毛或近秃净;分枝披散或下部伏地。叶对生;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2~5厘米,全缘,上面散生透明的偃粗毛和无数针状结晶的小线条。花无柄,单生于上部叶腋内;小苞片叶状,卵形、椭圆形至匙形,长1~1.5厘米;萼长约5毫米,5深裂,裂片线形;花冠白色或浅蓝色,管状,上部膨大而一侧肿胀,裂片5,长1.2~1.6厘米,外面稍被毛;雄蕊2长2短,花药2室。子房上位,2室。蒴果棒状,长约1.2厘米,每室有种子4~6颗,聚生于中部以上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分布广东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广州植物志》:"捣烂可敷疡痛、溃疮、刀伤、牙痛及腹痛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榈木
- 楼梯草根
- 榔榆茎叶
- 蓝桉根皮
- 簕苋菜
- 了哥王子
- 绿花耧斗菜
- 竹芋
- 黄花夹竹桃
- 楝叶
- 蓝花茶
- 老鼠簕
- 莲雾根
- 绿衣枳壳
- 老虎俐
- 老虎泡
- 老鸦柿
- 肋柱花
- 菱粉
- 蓝布正
- 裂叶崖角藤
- 老米酒树
- 老鼠脚迹
- 腊梅花
- 楝花
- 蒌油
- 藜实
- 癞树叶
- 莱菔叶
- 莲生桂子花
- 莲花
- 梨树根
- 蓝花子
- 狼喉靥
- 理石
- 裂叶秋海棠
- 裂叶翼首花
- 深山黄堇
- 篱笆竹
- 黄荆枝
- 黄皮叶
- 老鼠吹箫
- 漏篮子
- 澜江百合
- 裂果卫矛
- 蓝胡麻草
- 蓼子草
- 裂叶心翼果
- 老鹤草
- 榄李树汁
- 蓝花棘豆
- 两色乌头
- 红椽木子
- 老虎刺
- 老虎耳根
- 老鸦糊
- 澜沧扁担杆
- 绿豆叶
- 绿豆花
- 黄颡鱼涎
- 莲生桂子草根
- 蓝靛
- 莱菔缨
- 大扁竹兰
- 蝲蛄石
- 老来青
- 蜡梅花
- 老熊花
- 荔枝根
- 荔枝草
- 癞皮根
- 龙齿
- 芦根
- 莲子
- 梨叶
- 蓝花龙胆
- 绿豆
- 老枪谷根
- 对叶豆
- 荔枝壳
- 莲房
- 痢止草
- 亮叶桦
- 亮叶桦叶
- 莱菔
- 萝卜防己
- 裂序楼梯草
- 菱叶
- 菱茎
- 榄仁树皮
- 狸肉
- 六方藤
- 木瓜枝
- 老鸦花藤
- 榔榆叶
- 蒌叶
- 蓝锡莎菊
- 亮叶桦根
- 桂皮紫萁
- 臭梧桐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