鼺鼠
《中华本草》:鼺鼠
拼音注音
Léi Shǔ
别名
耳鼠、鼯鼠、夷由、鸓、飞鸓、飞鼠、飞生、飞生虫、飞生鸟、飞虎、松猫儿、大鼯鼠
英文名
Trogopterus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1.《别录》:鼺鼠,生山都平谷。2. 陶弘景:鼺,状如蝙蝠,大如鸱鸢,毛紫色,暗夜行。3.《本草图经》:鼺鼠,今湖、岭间山中多有之。《小品方》乃入服药,其方取飞生一枚,槐子、故弩箭羽各十四枚。合捣,丸桐子大,以酒服二丸,令易产也。4.《纲目》:鼯鼠,翅联四足及尾,与蝠同,故曰以尾飞。生岭南者好食龙眼。《济生方》治难产金液丸,用其腹下毛为丸服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taurista petaurista(Pallas)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捉,捕后杀死,剥去皮毛,除去内脏,取肉骨,鲜用。
原形态
棕鼯鼠,体长30-47cm,重400-1000g。耳基周围无细长簇毛。吻圆而短。头钝圆。眼大,耳小。尾长35-48cm,明显超过体长。体背色调一致,显棕红、栗褐、棕黄、茶褐、茶黄色,腹面为棕黄色或橙黄色,颈下部黑褐色,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。飞膜背面色如体背,但略深,腹面色较红,两者分界线甚明显。眼圈具黑圈。耳郭背部具1黑斑。尾色与背色相同,但四川、贵州标本常杂有黑色,尾末端全变成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呀林和热带雨林、季雨林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m。以岩洞、石 隙、树叉上其他大型鸟类的弃巢为穴。夜间活动。以树叶、嫩枝和果实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催产;止痛。主难产;产后腰痛;关节痛;头风痛
用法用量
内服:泡酒服,15-30g。
注意
《广西药用动物》:“血虚无瘀滞的人忌用,孕妇慎用。”
各家论述
《本经》:主堕胎,令产易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鼺鼠
拼音注音
Léi Shǔ
别名
耳鼠(《山海经,),鼯鼠、夷由(《尔雅》),飞鸓(《广雅》),飞鼠(《上林赋》张揖注),飞生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飞生虫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飞生鸟(《本草图经》),飞虎、松猫儿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兽类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。
原形态
体长达40~50厘米。尾圆形,其长超过体长。吻圆而短。耳小,眼大。体背毛色黑蜗,腹面为浅橙红色,颈下黑褐色,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。鼠蹊部至尾基为灰褐色,尾除基部下面外皆黑褐色。飞膜背面色如体背,但略深,腹面色较红,两者分界线甚显明。眼周具黑圈。耳壳背部具一黑斑。耳与眼之黑圈间为橙黄色。后足趾端黑色或灰白色。
多栖于山坡森林地带,巢筑于树洞或岩洞中。晨昏时活动较频繁,活动以攀、爬、滑翔相交替。食物以麻栗树叶、倪藤果、榕果、山姜子、山荔枝、野芭蕉等果实为主;偶亦食昆虫。2~4月换毛。
生境分布
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微温。"
②《纲目》:"有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经》:"主堕胎,令产易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芋儿七
- 木棉
- 雄鸡口涎
- 幌伞枫
- 赤茯苓
- 丝带蕨
- 蒲儿根
- 露兜竻蔃
- 南亚新木姜
- 宽叶紫萁苗
- 广西美登木
- 白猪栗根
- 莙荙菜
- 南天竹子
- 红管药
- 雀脑
- 羽叶三七
- 盘羊睾丸
- 瓦楞子
- 黄香薷
- 亮叶桦皮
- 荚蒾
- 鸜雉
- 黑腺珍珠菜
- 苏木
- 椆李
- 寒莓根
- 藏鮡胆
- 獐耳细辛
- 白沙蒿
- 水仙桃
- 猩猩花
- 血人参
- 毛葡萄
- 瓮菜癀
- 长石
- 瘿花香茶菜
- 黑沙蒿
- 杨翠木
- 青蒜
- 银柴胡
- 青藤
- 陈火腿骨
- 野京豆
- 落新妇
- 鲟鱼
- 白升麻
- 瓠子子
- 红梗草
- 蘡薁
- 筋骨散
- 朱砂七
- 青蛇藤
- 王孙
- 蒲桃壳
- 绿包藤
- 无患子树皮
- 金槐
- 白扁豆皮
- 山莴笋
- 乌柳
- 玉龙鞭
- 大三叶升麻
- 罗汉松
- 鹅脚木叶
- 紫玉盘
- 白鹤灵芝
- 苤蓝
- 蜈蚣草根
- 白花蛇舌草
- 大花威灵仙
- 海莲叶
- 小年药
- 羊耳朵叶
- 左黑果
- 草牡丹
- 水龙骨
- 蚱蝉
- 雀舌豆
- 浙樟
- 青杠膏
- 豨莶果
- 核桃楸皮
- 家麻树
- 软骨过山龙
- 红曲
- 峨眉半边莲
- 青粱米
- 蜈蚣刺
- 五转七
- 三匹箭
- 竹节参
- 三对叶丹参
- 蒟酱
- 藨寄生
- 鸡脑
- 片姜黄
- 盒子草
- 蒲葵
- 漂摇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