鼺鼠
《中华本草》:鼺鼠
拼音注音
Léi Shǔ
别名
耳鼠、鼯鼠、夷由、鸓、飞鸓、飞鼠、飞生、飞生虫、飞生鸟、飞虎、松猫儿、大鼯鼠
英文名
Trogopterus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1.《别录》:鼺鼠,生山都平谷。2. 陶弘景:鼺,状如蝙蝠,大如鸱鸢,毛紫色,暗夜行。3.《本草图经》:鼺鼠,今湖、岭间山中多有之。《小品方》乃入服药,其方取飞生一枚,槐子、故弩箭羽各十四枚。合捣,丸桐子大,以酒服二丸,令易产也。4.《纲目》:鼯鼠,翅联四足及尾,与蝠同,故曰以尾飞。生岭南者好食龙眼。《济生方》治难产金液丸,用其腹下毛为丸服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taurista petaurista(Pallas)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捉,捕后杀死,剥去皮毛,除去内脏,取肉骨,鲜用。
原形态
棕鼯鼠,体长30-47cm,重400-1000g。耳基周围无细长簇毛。吻圆而短。头钝圆。眼大,耳小。尾长35-48cm,明显超过体长。体背色调一致,显棕红、栗褐、棕黄、茶褐、茶黄色,腹面为棕黄色或橙黄色,颈下部黑褐色,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。飞膜背面色如体背,但略深,腹面色较红,两者分界线甚明显。眼圈具黑圈。耳郭背部具1黑斑。尾色与背色相同,但四川、贵州标本常杂有黑色,尾末端全变成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呀林和热带雨林、季雨林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m。以岩洞、石 隙、树叉上其他大型鸟类的弃巢为穴。夜间活动。以树叶、嫩枝和果实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催产;止痛。主难产;产后腰痛;关节痛;头风痛
用法用量
内服:泡酒服,15-30g。
注意
《广西药用动物》:“血虚无瘀滞的人忌用,孕妇慎用。”
各家论述
《本经》:主堕胎,令产易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鼺鼠
拼音注音
Léi Shǔ
别名
耳鼠(《山海经,),鼯鼠、夷由(《尔雅》),飞鸓(《广雅》),飞鼠(《上林赋》张揖注),飞生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飞生虫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飞生鸟(《本草图经》),飞虎、松猫儿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兽类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。
原形态
体长达40~50厘米。尾圆形,其长超过体长。吻圆而短。耳小,眼大。体背毛色黑蜗,腹面为浅橙红色,颈下黑褐色,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。鼠蹊部至尾基为灰褐色,尾除基部下面外皆黑褐色。飞膜背面色如体背,但略深,腹面色较红,两者分界线甚显明。眼周具黑圈。耳壳背部具一黑斑。耳与眼之黑圈间为橙黄色。后足趾端黑色或灰白色。
多栖于山坡森林地带,巢筑于树洞或岩洞中。晨昏时活动较频繁,活动以攀、爬、滑翔相交替。食物以麻栗树叶、倪藤果、榕果、山姜子、山荔枝、野芭蕉等果实为主;偶亦食昆虫。2~4月换毛。
生境分布
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微温。"
②《纲目》:"有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经》:"主堕胎,令产易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欧李
- 蟋蟀
- 毛果算盘子
- 三花枪刀药根
- 观音苋
- 鸭脚黄连
- 鲤鱼齿
- 黄葛树
- 毛木耳
- 灰毛婆婆纳
- 钓杆柴
- 水茴香藻
- 青叶苎麻根
- 友水龙骨
- 鸬鹚(鸬鹚)
- 具苞水柏枝
- 风轮菜
- 茶子木花
- 龙脑香子
- 鹿梨根皮
- 孜然
- 羊肚
- 小花吊兰
- 埃蕾
- 枇杷
- 山荆子
- 通骨消茎叶
- 苦菜花子
- 锡矿
- 雀舌草
- 蒺藜
- 大叶狼豆柴叶
- 伴蛇莲
- 铁线透骨草
- 臭梧桐
- 野花生
- 轻粉
- 鸱头
- 金鸡纳
- 翡翠
- 护心草
- 黄花仔
- 灯笼花
- 荆三棱
- 无风自动草
- 苦刺
- 隔山撬
- 铁仔
- 青皮
- 石蟹
- 黄桷根
- 野山蚂蟥
- 掌羽凤尾蕨
- 龙眼梳
- 蒲黄滓
- 深裂黄草乌
- 栎叶槲蕨
- 紫葳根
- 小石藓
- 青黛
- 蝤蛴
- 头发七
- 铁脚威灵仙叶
- 地莓子
- 野草香
- 结香花
- 枳椇子
- 腊梅
- 龙眼树皮
- 鳝鱼骨
- 云支花
- 明党参
- 茨菇草
- 铜脚威灵仙
- 安徽刺黄柏
- 铁破锣
- 香港四照花
- 猬脑
- 葛枣
- 竹林标
- 两面针
- 阿尔泰紫菀
- 甜橙
- 过塘蛇
- 罗汉果叶
- 鹿骨
- 石上莲
- 大一面锣
- 天水蚁草
- 鳍蓟
- 红对节子
- 绒毛粉背蕨
- 王母钗
- 太子参
- 豆瓣香
- 大石枣
- 铁牛钻石
- 雀麦
- 豹骨
- 观音苋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