鼺鼠
《中华本草》:鼺鼠
拼音注音
Léi Shǔ
别名
耳鼠、鼯鼠、夷由、鸓、飞鸓、飞鼠、飞生、飞生虫、飞生鸟、飞虎、松猫儿、大鼯鼠
英文名
Trogopterus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1.《别录》:鼺鼠,生山都平谷。2. 陶弘景:鼺,状如蝙蝠,大如鸱鸢,毛紫色,暗夜行。3.《本草图经》:鼺鼠,今湖、岭间山中多有之。《小品方》乃入服药,其方取飞生一枚,槐子、故弩箭羽各十四枚。合捣,丸桐子大,以酒服二丸,令易产也。4.《纲目》:鼯鼠,翅联四足及尾,与蝠同,故曰以尾飞。生岭南者好食龙眼。《济生方》治难产金液丸,用其腹下毛为丸服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taurista petaurista(Pallas)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捉,捕后杀死,剥去皮毛,除去内脏,取肉骨,鲜用。
原形态
棕鼯鼠,体长30-47cm,重400-1000g。耳基周围无细长簇毛。吻圆而短。头钝圆。眼大,耳小。尾长35-48cm,明显超过体长。体背色调一致,显棕红、栗褐、棕黄、茶褐、茶黄色,腹面为棕黄色或橙黄色,颈下部黑褐色,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。飞膜背面色如体背,但略深,腹面色较红,两者分界线甚明显。眼圈具黑圈。耳郭背部具1黑斑。尾色与背色相同,但四川、贵州标本常杂有黑色,尾末端全变成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呀林和热带雨林、季雨林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m。以岩洞、石 隙、树叉上其他大型鸟类的弃巢为穴。夜间活动。以树叶、嫩枝和果实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催产;止痛。主难产;产后腰痛;关节痛;头风痛
用法用量
内服:泡酒服,15-30g。
注意
《广西药用动物》:“血虚无瘀滞的人忌用,孕妇慎用。”
各家论述
《本经》:主堕胎,令产易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鼺鼠
拼音注音
Léi Shǔ
别名
耳鼠(《山海经,),鼯鼠、夷由(《尔雅》),飞鸓(《广雅》),飞鼠(《上林赋》张揖注),飞生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飞生虫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飞生鸟(《本草图经》),飞虎、松猫儿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兽类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。
原形态
体长达40~50厘米。尾圆形,其长超过体长。吻圆而短。耳小,眼大。体背毛色黑蜗,腹面为浅橙红色,颈下黑褐色,并有褐色纵纹向下延伸到胸部。鼠蹊部至尾基为灰褐色,尾除基部下面外皆黑褐色。飞膜背面色如体背,但略深,腹面色较红,两者分界线甚显明。眼周具黑圈。耳壳背部具一黑斑。耳与眼之黑圈间为橙黄色。后足趾端黑色或灰白色。
多栖于山坡森林地带,巢筑于树洞或岩洞中。晨昏时活动较频繁,活动以攀、爬、滑翔相交替。食物以麻栗树叶、倪藤果、榕果、山姜子、山荔枝、野芭蕉等果实为主;偶亦食昆虫。2~4月换毛。
生境分布
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微温。"
②《纲目》:"有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经》:"主堕胎,令产易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寿丹
- 阴(句黾)
- 树葫芦
- 猪心
- 戴星草
- 伯乐树
- 凉伞盖珍珠
- 铁华粉
- 凤仙透骨草
- 金丝桃
- 凉薯
- 慈姑花
- 大花卫矛
- 老白花
- 龙头草
- 山羊角
- 岩谷伞
- 量天尺
- 千里光
- 辣椒茎
- 小火草
- 罗汉果叶
- 水松球果
- 透骨香根
- 阔叶水竹叶
- 篱栏子
- 卤碱
- 多花野牡丹
- 猴枣
- 豪猪肉
- 狗毛
- 土阿魏
- 一口红
- 环纹苦乳菇
- 咸酸蔃
- 浮尸草
- 华凤仙
- 黄芫花
- 过坛龙
- 蓝花石参
- 条参
- 地莓子
- 小朝天罐
- 山羊参
- 软皮树
- 血余
- 垂丝卫矛
- 山麻根
- 小紫含笑
- 白萆薢
- 构皮麻
- 准噶尔鸢尾
- 一皮草
- 毛扭藓
- 苘实
- 刺梨
- 江南地不容
- 盐肤子
- 红丹参
- 水红木根
- 鼠李
- 女贞根
- 金色狗尾草
- 长春七
- 阿魏侧耳
- 白栎蔀
- 贴骨散
- 辣蓼
- 鼬瓣花
- 川山橙果
- 三叶海棠
- 新疆延胡索
- 水马桑
- 马肠薯蓣
- 苦碟子
- 狼喉靥
- 驴打滚儿草
- 岭南铁角蕨
- 石血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浙贝母
- 岩笋
- 苦刺
- 蛤蜊粉
- 尿桶弓
- 云南铁丝莲
- 杏子
- 白花铁线莲
- 溪荪
- 新木橿子
- 楠木
- 岗梅根
- 小红蒜
- 土白芨
- 春砂花
- 鼹鼠
- 白背枫
- 鲤鱼脂
- 膜缘木香
- 沙叶铁线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