露兜竻花
《中华本草》:露兜竻花
拼音注音
Lù Dōu Lè Huā
别名
路头死。
英文名
Flower of Thatch Screwpine
出处
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danus tectorius Soland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露兜树,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,常具气生根。叶簇生于枝顶,革质,带状,长约1.5m,宽3-5cm,顶端渐狭成一长尾尖,边缘和背面中脉上有锐刺。雄花序由数个穗状花序组成,穗状花序无总花梗;佛焰苞长披针形,近白色,长12-26cm,宽1.5-4cm,先端尾尖;雄花芳香,雄蕊常为10余枚,多可达25枚,着生于长达9mm的花丝束上,呈总状排列;雌花序头门面,单生于枝顶,圆球形;佛焰苞多数,乳白色,长15-30cm,宽1.4-2.5cm,边缘具疏密相间的细锯齿;心皮5-12枚合为1束,中下部联合,上部分离,5-12室,每室有1粒胚珠。聚花果大,向下悬垂,由40-80个核果束组成,幼果绿色,成熟时橘红色。花期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生于村旁、路边、山谷、溪边及滨海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花含挥发油(essential oil)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(methylpenylethyl ether) ,二戊烯(dipentene)。Α-芳樟醇(α-linalool),乙酸苯乙酯(phenyletthylacetate),柠檬醛(citral)及硬脂萜(stearop-tene),苯乙醇,酞酸酯(ester of phthalic acid)等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膀胱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。主感冒咳嗽;淋浊;小便不利;热泻;疝气;对口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感冒咳嗽:露兜力花一至三钱,或果三至五钱,水煎服,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治疝气,小便不通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清热利水,去湿热,止热泻,治淋浊、对口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露兜竻花
拼音注音
Lù Dōu Lè Huā
别名
路头花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霹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花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化学成分
花含挥发油;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65.97%,二戊烯8.31%,d-芳樟醇18.71%,乙酸苯乙酯3.48%,柠檬醛1.82%及硬脂萜,苯乙醇,酞酸酯等。
性味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陆川本草》:"治疝气,小便不通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清热利水,去湿热,止热泻,治淋浊,对口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感冒咳嗽:露兜竻花一至三钱,或果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驴骨
- 鲤鱼肠
- 芦荟根
- 鳢鱼血
- 蓝萼香茶菜
- 雷公连
- 芦茎
- 辣椒
- 明萼草
- 木姜子茎
- 隆萼当归根
- 龙江风毛菊
- 龙爪菜
- 露珠香茶菜
- 鲮鱼
- 鳞花草
- 鹿蹄根
- 萝芙木茎叶
- 墓头回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密花草
- 辣椒茎
- 木兰寄生
- 木本猪毛菜
- 露兜簕
- 鹿头肉
- 蓝叶棵
- 龙胆地丁
- 密花美登木
- 密花轮环藤
- 木兰皮
- 连翘茎叶
- 木本胡枝子叶
- 陆英
- 零陵香
- 鲤鱼胆
- 鹿藿根
- 龙珠
- 埋博树
- 密枝问荆
- 连钱草
- 鬣羚骨
- 良藤
- 鳢鱼肠
- 鹿蹄草
- 葎草
- 葎草花
- 轮环藤
- 辣子草
- 木半夏叶
- 连翘
- 木姜花
- 铃当子
- 露兜竻心
- 木贼
- 梅梗
- 鳞片水麻
- 木本远志
- 鲈鱼
- 鸬鹚肉
- 辽瓦松
- 木大力王
- 木本胡枝子皮
- 芦竹
- 鹿胎
- 龙头草
- 密叶绢藓
- 轮叶棘豆
- 密马
- 明党参
- 曼陀罗根
- 陆英果实
- 雷公橘
- 驴打滚儿草
- 驴耳朵草
- 老龙皮
- 鲤鱼鳞
- 鲤鱼齿
- 菱叶山蚂蝗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木半夏果实
- 驴打滚草
- 驴耳风毛菊
- 鹿皮
- 莲座叶通泉草
- 落地小金钱
- 蓝叶藤
- 藜茎
- 墨地
- 帽辫七
- 辣薄荷
- 木半夏
- 铃茵陈
- 铃铃草
- 露蕊乌头
- 裸柱菊
- 鹿角胶
- 莲状绢毛菊
- 鹿脂
- 裂叶双盖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