露兜竻花
《中华本草》:露兜竻花
拼音注音
Lù Dōu Lè Huā
别名
路头死。
英文名
Flower of Thatch Screwpine
出处
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danus tectorius Soland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露兜树,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,常具气生根。叶簇生于枝顶,革质,带状,长约1.5m,宽3-5cm,顶端渐狭成一长尾尖,边缘和背面中脉上有锐刺。雄花序由数个穗状花序组成,穗状花序无总花梗;佛焰苞长披针形,近白色,长12-26cm,宽1.5-4cm,先端尾尖;雄花芳香,雄蕊常为10余枚,多可达25枚,着生于长达9mm的花丝束上,呈总状排列;雌花序头门面,单生于枝顶,圆球形;佛焰苞多数,乳白色,长15-30cm,宽1.4-2.5cm,边缘具疏密相间的细锯齿;心皮5-12枚合为1束,中下部联合,上部分离,5-12室,每室有1粒胚珠。聚花果大,向下悬垂,由40-80个核果束组成,幼果绿色,成熟时橘红色。花期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生于村旁、路边、山谷、溪边及滨海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花含挥发油(essential oil)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(methylpenylethyl ether) ,二戊烯(dipentene)。Α-芳樟醇(α-linalool),乙酸苯乙酯(phenyletthylacetate),柠檬醛(citral)及硬脂萜(stearop-tene),苯乙醇,酞酸酯(ester of phthalic acid)等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膀胱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。主感冒咳嗽;淋浊;小便不利;热泻;疝气;对口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感冒咳嗽:露兜力花一至三钱,或果三至五钱,水煎服,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治疝气,小便不通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清热利水,去湿热,止热泻,治淋浊、对口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露兜竻花
拼音注音
Lù Dōu Lè Huā
别名
路头花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霹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花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化学成分
花含挥发油;油中含甲基苯乙基醚65.97%,二戊烯8.31%,d-芳樟醇18.71%,乙酸苯乙酯3.48%,柠檬醛1.82%及硬脂萜,苯乙醇,酞酸酯等。
性味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陆川本草》:"治疝气,小便不通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清热利水,去湿热,止热泻,治淋浊,对口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感冒咳嗽:露兜竻花一至三钱,或果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虾公
- 鳢鱼血
- 木锦鸡儿
- 木棉根
- 鹿藿根
- 鳢鱼肠
- 密枝问荆
- 棉花杜仲
- 木姜花
- 木豆叶
- 梅花刺果
- 棉花藤
- 母猪菜
- 墨七
- 木天蓼子
- 木香花
- 骡宝
- 木天蓼根
- 木棉皮
- 木竹子皮
- 杧果叶
- 木蓝
- 鳞衣草
- 木莲果
- 龙船乌泡
- 木香子
- 十三年花
- 胡荽子
- 桔梗
- 驴打滚儿草
- 墨汁鬼伞
- 木半夏果实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木豆
- 木大力王
- 木本胡枝子皮
- 木通七叶莲
- 木通
- 小叶地不容
- 鸬鹚(鸬鹚)
- 骆驼蓬
- 木槿叶
- 梅花参
- 桃枝
- 腊雪
- 荠苨
- 雷五加
- 鹿耳翎
- 蟛蜞菊
- 篱笆竹
- 鄂西粗筒苣苔
- 榔榆茎
- 羊蹄甲
- 荸荠
- 九节风
- 小三棵针
- 回回蒜
- 牛奶浆根
- 一匹草
- 红叶树子
- 蛾药
- 糯米
- 刺楸
- 牛皮
- 天文草
- 珍珠母
- 软丝藻
- 峨眉蕨贯众
- 降香
- 降真香
- 短叶蹄盖蕨
- 牛心果
- 鸢脑髓
- 花松萝
- 元宝槭
- 野灯草
- 小叶鹅掌柴
- 龙船花根
- 鱼眼草根
- 野兔骨
- 鸡爪槭
- 楸木果
- 丽江独活
- 柔软石韦
- 吐烟花
- 小朴松实
- 漆大姑
- 山莓
- 紫筒草
- 大麻漆
- 黄精
- 布荆
- 落葵
- 金丝矮陀陀
- 大金发藓
- 白英
- 核桃叶
- 山橘
- 继木[檵木]
- 常春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