辣姜子
《中华本草》:辣姜子
拼音注音
Là Jiānɡ Zǐ
别名
樟树果、鸡油果、山茴香、野气辣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rubescens Lec.采收和储藏:9-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干。
原形态
红叶木姜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4-10m。小枝无毛;顶芽圆锥形,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稀疏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8-18mm,无毛;叶片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长3.5-7cm,宽1.5-3.5cm,两端渐狭或先端圆钝,膜质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无毛;嫩枝、叶脉、叶柄常为红色。伞形花序腋生;花单性,雌雄异株;每一花序有雄花10-12朵,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,花梗密被灰黄色柔毛,花破裂片6,黄色,宽椭圆形,长约2mm,先端钝圆,外面中肋有微毛或近无毛,内面无毛,能育雄蕊9,花丝短,无毛,黄色,退化雌蕊细小,无毛,柱头2裂;雌花较小,花被裂片长2mm,雌蕊无毛,长2mm,子房卵形。果圆球状,黑色,直径约5mm,梗长0.8-1cm,先端稍增粗,有疏柔毛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空隙处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圆球形或椭圆形,长5-10mm,直径约5mm,表面黑褐色,基部可见约1cm长的果柄,果核硬脆,内含种子1枚,富油性。气芳香,味辛凉。
性味
辛;微温
功能主治
温中理气;消食化滞。主脘腹疼痛;食滞腹胀;呕吐泄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-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花鱼
- 金丝矮陀陀
- 草乌头
- 酸叶胶藤
- 岩萝卜
- 麻叶绣球
- 血盘草
- 鲤鱼肠
- 郎伞木
- 辣椒
- 驴骨
- 鲮鲤
- 雷公连
- 鲤鱼目
- 鲤鱼脂
- 驴蹄草
- 鬣羚角
- 路边姜
- 驴肉
- 轮伞五加
- 鲤鱼胆
- 辣子草
- 连翘
- 镰叶马蔺根
- 露兜竻心
- 红活麻
- 连钱草
- 零陵香
- 露兜簕
- 鲮鱼
- 辣辣菜
- 鳞花草
- 辣椒茎
- 灯心草
- 鹤草芽
- 桃叶
- 泥炭藓
- 昆明堵喇
- 篱栏子
- 阳桃
- 小柿子
- 紫青藤根
- 凤凰毛
- 紫花一炷香
- 马牙半支
- 挂金灯
- 紫玉簪叶
- 菟丝
- 石楠
- 山楂木
- 猪骨
- 牛皮
- 天脚板根
- 撑篙竹
- 花椒叶
- 虾蟆肝
- 金盏菊根
- 红豆蔻
- 苦楝寄生
- 番石榴叶
- 柿寄生
- 茉莉根
- 柠条籽
- 毡盖木耳
- 刷把草根
- 西番莲
- 小无心菜
- 天仙子
- 浙桐皮
- 亚婆潮
- 假芫茜
- 油渣果
- 胡桃青皮
- 鸢嘴
- 臭菘种子
- 白绒草
- 野蘑菇
- 银边翠
- 鸡骨香
- 金甲豆
- 鳢鱼肠
- 马牙贯众
- 梅
- 猫肝
- 峨嵋耳蕨
- 南五味子
- 吉丁虫
- 刺蓬花
- 省雀花
- 红大戟
- 玉屑
- 鼠
- 水茴香藻
- 千叶独活
- 竹节草
- 水蕨
- 柏树果
- 水慈姑
- 鹤肉
- 石上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