蛎菜
《中华本草》:蛎菜
拼音注音
Lì Cài
别名
海青菜、岩头青、蛎皮菜
英文名
kelp;tangle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莼科植物蛎菜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va conglobata Kjellm.
原形态
藻体亮绿色,丛生,高2-4cm,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,相互重叠,似重瓣花朵,边缘略卷曲。体上部膜质,厚30-50μm;基部厚100-125μm,软骨质,稍硬。细胞长方形,下部随着藻体增厚,细胞呈棱柱形,长为宽的1.5-2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在中潮带以上,带有沙土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。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南海沿岸较多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藻体干缩成团块状。水浸展平后,叶状体绿色,长2-4cm,密集丛生,略扩展。叶状体深裂,裂成多数裂片或分枝,各裂片相互重叠,边缘扭曲。叶状体上部膜质,厚30-50μm,下部厚100-125μm,基部较硬,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藻体含硫酸多糖(sulfated polysaccharide),甲基二-α-L-鼠李糖甙(methyl di-α-L-rhamnoside)。
性味
咸;寒
归经
肾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。主中暑;甲状腺肿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泡水作为清凉饮料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藻:味咸、性寒,有清热、解毒、利水的功能。用于中暑、甲状腺肿。广东用以泡茶作清凉饮料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血树
- 白果根
- 藤三七
- 工布乌头
- 酱头
- 埋博树
- 白豆
- 月见草
- 七角白蔹
- 葛藟叶
- 松笔头
- 黄杞叶
- 春花木
- 厚壳树
- 金丝杜仲
- 山苏木
- 百草霜
- 血水草
- 红小麻
- 紫苏子
- 滑石粉
- 柠条
- 奇林翠雀
- 点乳冷水花
- 白芷
- 鸢脑
- 芒果核
- 岩青菜
- 黄金凤
- 浮海石
- 狐肠
- 毛叶巴豆
- 竹沥
- 小羊肚菜
- 紫燕草
- 螳螂跌打
- 棱枝卫矛
- 王孙
- 虎杖叶
- 竹叶菜
- 双翎草
- 马扫帚
- 柿饼
- 花叶冷水花
- 山胡椒根
- 大叶紫苏
- 白皮柯
- 紫荆丫
- 楸子
- 毛荚决明
- 打米花
- 碎骨红
- 紫荆木
- 复叶披麻草根
- 三钻七
- 宽叶杜香
- 木槿
- 假通草树皮
- 皱叶鼠李
- 米碎花
- 鹿葱
- 热痱草
- 风箱树
- 黄槿
- 焰爵床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白花夏枯草
- 石草鞋
- 狗核树
- 黄海葵
- 白茅根
- 胶质鼠尾草
- 梵天花根
- 石风丹
- 小通草叶
- 玉叶金花
- 白肚
- 长毛柃叶
- 红椽木子
- 苦瓜叶
- 簕竹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秤砣梨
- 一朵云叶
- 桃叶
- 甘菊花露
- 大山芝麻
- 美人蕉根
- 杜鹃花
- 竹叶椒叶
- 栝楼皮
- 野槟榔
- 续随子叶
- 午香草
- 云支花
- 椋子木
- 藤檀
- 斩龙剑
- 百两金
- 散血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