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荟花
《中华本草》:芦荟花
拼音注音
Lú Huì Huā
英文名
Aloe flower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或库拉索芦荟等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oe vera L.var. Chinensis (Haw.) Berger
原形态
1.库拉索芦荟,多年生草本。茎极短。叶簇生于茎顶,直立或近于直立,肥厚多汁;呈狭披针形,长15-36cm,宽2-6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宽阔,粉绿色,边缘有刺状小齿。花茎单生或稍分枝,高60-90cm;总状花序疏散;花点垂,长约2.5cm,黄色或有赤色斑点;花被管状,6裂,裂片稍外弯;雄蕊6,花药丁字着生;雌蕊1,3室,每室有多数胚珠。蒴果,三角形,室背开裂。花期2-3月。2.斑纹芦荟,多年生草本。根系段状。茎短或无茎。叶簇生,螺旋状排列,直立,肥厚;叶片狭披针形,长10-20cm,宽1.5-2.5cm,厚5-8mm,先端渐尖,基部阔而包茎,边缘有刺状小齿,下有斑纹。花茎单生或分枝,高60-90cm;总状花序疏散;花梗长约2.5cm;花黄色或有紫色斑点,具膜质苞片;花被筒状,6裂,裂片稍向外弯;雄蕊6,有时突出,花药2室,背部着生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线形。蒴果三角形,长约8mm。花期7-8月。3.好望角芦荟,茎直立,高3-6m,叶30-50片,簇生于茎顶;叶片披针形,长达60-80cm,宽12cm,具刺,深绿色至蓝绿色,被白粉。圆锥状花序长60cm左右;花梗长约3cm;花被6,呈管状,基部连合,上部分离,微外卷,淡红色至黄绿色,带绿色条纹;雄蕊6,花药与花柱外露。蒴果。
生境分布
1.原产非洲北部地区,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;我国亦有栽培。2.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3.分布非洲南部地区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;脾;胃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;凉血止血;清热利湿。主咳嗽;吐血;白浊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2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荟花
拼音注音
Lú Huì Huā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的花。
功能主治
治咳嗽,吐血,白浊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咳嗽、咳血:芦荟花(干品)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
②治内伤吐血:芦荟花以酒煎服。
③治白浊:芦荟花和猪肉煎汤服。
④治月内婴儿眼不开:芦荟花煎水洗。(②方以下出《岭南采药录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云瓜叶
- 山莓
- 黄槿
- 筋骨草
- 环纹苦乳菇
- 桉油
- 密蒙花
- 通脉丹
- 绿玉树
- 核子木
- 千叶独活根
- 刺参
- 金刚大
- 鹰骨
- 石吊兰
- 南瓜瓤
- 葫芦
- 香榧草
- 曼陀茄根
- 秋海棠果
- 飘拂草
- 牡荆
- 水芙蓉
- 人血七
- 猪肝
- 爬山豆根
- 蛤蚧
- 碎兰花根
- 降龙草
- 花苜蓿
- 小金发藓
- 地红子
- 百合花
- 土香薷
- 麻柳树根
- 猴骨
- 蚬壳
- 水晶兰
- 碎米柴
- 黑塔子叶
- 三角草
- 蕤核
- 鸡胆
- 散血飞
- 祁连山圆柏
- 稻草
- 九龙盘
- 藏三七
- 雪莲花
- 椰子油
- 石莼
- 南蛇藤果
- 墓头回
- 羊外肾
- 茱苓草
- 朝天罐
- 鸡眼草
- 七里香
- 乌榄核
- 剪刀股
- 虫牙药
- 异木患
- 土半夏
- 蟑螂
- 千里光
- 山羊角
- 龟甲胶
- 岩扫把
- 金铁锁
- 斑鸠菊
- 南天竹根
- 构菌
- 颠茄草
- 升药
- 屎咕咕
- 大夜关门根
- 三消草
- 女菀
- 雪猪油
- 海柳
- 岗梅
- 独一味
- 黄栎
- 支柱蓼
- 刺黄连
- 小三棵针
- 山莨菪
- 合掌消
- 鱼脑石
- 青粱米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午香草
- 奶浆果
- 蛤蟆草
- 朱蕉
- 蛇接骨
- 赤胫散
- 铁苋菜
- 干漆
- 黑汉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