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梨
《中华本草》:鹿梨
拼音注音
Lù Lí
别名
檖、赤罗、罗、山梨、阳檖、鼠梨、赤萝、树梨、酸梨、野梨、糖梨、杜梨
英文名
Fruit of Callery Pear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yrus calleryana Decne.采收和储藏:8-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干。
原形态
豆梨 乔木,高5-8m。小枝粗壮,圆柱形,幼嫩时有绒毛,二年生枝条灰褐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4cm,无毛;托叶纸质,线状披针形,长4-7mm,无毛;叶片宽卵形至卵形,稀长椭卵形,长4-8cm,宽3.5-6cm,先端渐尖,稀短尖,基部圆形至宽楔形,边缘有钝锯齿,两面无毛,花两性;伞房总状花序,具花6-12朵,直径4-6mm,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,花梗长1.5-3cm;苞片膜质,线状披针形,长8-13mm,内面具绒毛;花直径2-2.5cm;萼筒无毛;萼片5,披针形,先端渐尖,全缘,长约5mm,外面无毛,内面具绒毛,边缘较密;花瓣5,卵形,长约13mm,宽约10mm,基部具短爪,白色;雄蕊20,稍短于花瓣;花柱2,稀3,基部无毛。梨果球形,直径约1cm,黑褐色,有斑点,有细长果梗。花期4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-1800m的山坡、平原或山谷杂草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湖北等地。
形状
果实类球形,直径约1cm。表面黑褐色,光滑,少有皱缩纹,先端微凹,周边不突起,基部有长2-4cm的果梗。质坚硬,果肉薄,褐色,横切面可见2-3室。气微,味酸、微甜。
化学成分
含水分75-80%,糖约15-20%。
性味
酸涩;寒;无毒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健脾消食,涩肠止痢。主饮食积滞,泻痢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图经》:煨食治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梨
拼音注音
Lù Lí
别名
檖(《诗经》),赤罗(《毛诗传》),罗(《尔雅》),山梨、杨檖、鼠梨、赤萝(陆玑《诗疏》),树梨(《纲目》),酸梨(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),野梨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实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可达9米。树皮灰黑色;小枝光滑;冬芽有细毛。单叶互生,或于短枝上簇生,阔卵形或卵形,长4~8厘米,宽3.3~5.5厘米,先端短锐尖,基部圆形至阔楔形,边缘有细而圆钝的锯齿,两面无毛;叶柄长2~4厘米。伞房花序呈总状,有花6~12朵,花径2~2.5厘米;花梗长1.5~3厘米;萼片5,披针形,稍短于萼筒),外面无毛,内面有稀毛;花瓣5,卵圆形,白色有短爪;雄蕊20;花柱2,稀为3。梨果球形,径约1~2厘米,黑褐色,有斑点,萼裂片脱落;果柄细长。种子黑褐色。花期4月。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旁、路边及杂木林中,分布广东、江西、浙扛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水分75~80%,糖约15~20%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酸涩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图经》:"煨食治痢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珠子
- 鹿肾
- 鹿衔草
- 龙头草
- 胃寒草
- 莴苣子
- 无腺白叶莓
- 木苎麻
- 碗花草
- 王孙
- 黄蜀葵茎
- 云木香
- 龙船花根
- 穿山龙
- 麻口皮子药
- 甘菊花露
- 白毛藤根
- 青头雀
- 糯芋
- 金石斛
- 芭蕉叶
- 豹皮菇
- 杉材
- 白草根
- 奶浆果
- 玄精石
- 红果参
- 鸡娃草
- 螳螂
- 猪母柴根
- 猪靥
- 广防风
- 光决明
- 猪脬
- 白螺蛳壳
- 五色梅根
- 胡萝卜
- 枫香寄生
- 木莲果
- 石瓜子莲
- 马比木
- 麂肉
- 双花堇菜
- 盐胆水
- 野兔脑
- 地龙
- 木半夏根
- 娃娃鱼
- 广藤根
- 蓝桉
- 草木王
- 带刺马鞭
- 瓜馥木
- 钻地风
- 枫杨
- 大肺经草
- 南天竹叶
- 屎咕咕
- 一匹草
- 小三棵针
- 木槿根
- 海柳
- 鸡矢藤
- 春不见
- 蝮蛇骨
- 金刚刺
- 小九节铃
- 绣线菊
- 建兰叶
- 稻草
- 剪刀股
- 石柑子
- 满山红油
- 刷把草
- 大接骨丹
- 龙血树
- 散血莲
- 六道木
- 梓白皮
- 石腊红
- 风箱树
- 棕竹根
- 桦树液
- 酢浆草
- 水冬瓜根
- 隔山消
- 马皮
- 荚蒾
- 花蕊石
- 酸水草
- 南方六道木
- 望月砂
- 火索麻
- 獾油
- 乔木刺桐
- 鸽
- 粉萆薢
- 回心草
- 山羊角
- 高粱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