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鼠脚迹
《中华本草》:老鼠脚迹
拼音注音
Láo Shǔ Jiǎo Jì
别名
地胡椒、大鹅不食、鹅不食草
英文名
Herb of Southern Epaltes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球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paltes australis Less.[Sphaeromor phaea russeliana D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球菊 一年生草本,高6-20cm。茎自基部分枝,几木质,秃将或略具粗毛。单叶互生;具柄;叶片倒卵形或三角状倒卵形,长约15mm,宽约7mm,先端圆钝而有尖齿,基部渐狭成叶柄,边缘有齿缺,上面有小腺点,叶脉2-3对。头状花序盘状,直径约5mm,单个或2-3个成聚伞状生于叶腋,梗短或几无梗;总苞半球形,绿色;总苞片数层,卵形,覆瓦状排列,,最内层排列整齐呈浅杯状;花托无托片;花异型,全部筒状,3-5齿裂,外围为雌花,紫色,短于总苞,极多数,结产,中央为两性花,常不结实。瘦果近圆柱形,极少;无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稻田中或田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及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瘀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目赤肿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去瘀,止痛。治跌打肿痛,天行赤眼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止血理气。治内伤,功近石胡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老鼠脚迹
拼音注音
Láo Shǔ Jiǎo Jì
别名
鹅不食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地胡椒(《陆川本草》),拳头菊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。
出处
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苡芭菊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披散或匍匐状,长6~20厘米,基部分枝,秃净或被粗毛。叶互生;具柄;倒卵形或倒三角状矩圆形,长1~2.5厘米,先端浑圆,边全缘或有粗齿。头状花序,侧生,无柄或具短柄,扁球形,直径约5毫米;总苞半球形,绿色,苞片圆形,凹陷而钝;花全部管状,异型;外围的雌花,紫色;短于总苞,极多数;盘花两性,较少,花管3~5裂。瘦果极小,无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喜生于水稻田中或田边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治跌打损伤,赤眼肿痛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"去瘀,止痛。治跌打肿痛,天行赤眼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止血理气。治内伤,功近石胡荽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赤眼肿痛:老鼠脚迹、田基黄、犁头草各三钱,捣敷合谷穴。左眼痛敷右,右眼痛敷左。(《陆川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连香树
- 天韭
- 龙舌草
- 鸬鹚涎
- 买麻藤
- 龙舌箭
- 蜡瓣花
- 芦子藤
- 鳞叶藓
- 鹿角胶
- 芦山藤
- 茖葱
- 鹿脂
- 裂叶双盖蕨
- 骆驼蓬子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木天蓼
- 鹿茸
- 落霜红
- 龙爪叶
- 曼陀罗叶
- 鲤鱼脑
- 鹿耳翎
- 暗紫贝母
- 针砂
- 包袱七
- 臭牡丹
- 独脚金
- 老牛揣
- 美丽鳞毛蕨
- 贝母兰
- 鮧鱼涎
- 酱
- 九龙盘
- 叶下花
- 山橘
- 胡桃树皮
- 黄茄花
- 茅草箭
- 扁豆藤
- 铁蕨鸡
- 苦壶卢子
- 千叶独活根
- 野杜仲果
- 豇豆壳
- 鸡蛋七
- 黑阳参
- 番石榴根
- 野辣子
- 红牛皮菜
- 甜根子草
- 太白参
- 南苜蓿
- 有瓜石斛
- 光慈姑
- 羊哀
- 黄瓜子
- 地肤子
- 小血藤叶
- 豪猪千
- 岩松鼠骨
- 云南五味子根
- 小白撑
- 桑椹
- 笔仔草
- 楸木果
- 驴脂
- 毒箭羊角拗
- 七叶仔
- 羊蹄甲
- 黄杞皮
- 牛白藤
- 夜合花
- 牛蒡茎叶
- 白绿叶
- 狗牙根
- 白藨
- 地乌
- 毛叶兔耳风
- 乌豆根
- 六月寒
- 荜茇
- 海金沙根
- 蓝花子
- 大草蔻
- 蓝叶棵
- 桃叶蓼
- 硬飘拂草
- 草牡丹
- 接骨丹
- 鸡脑
- 土一枝蒿
- 鱼油
- 野蘑菇
- 梧桐
- 鱼尾葵叶
- 红花绿绒蒿
- 北鱼黄草
- 栓皮栎
- 岩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