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鼠脚迹
《中华本草》:老鼠脚迹
拼音注音
Láo Shǔ Jiǎo Jì
别名
地胡椒、大鹅不食、鹅不食草
英文名
Herb of Southern Epaltes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球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paltes australis Less.[Sphaeromor phaea russeliana D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球菊 一年生草本,高6-20cm。茎自基部分枝,几木质,秃将或略具粗毛。单叶互生;具柄;叶片倒卵形或三角状倒卵形,长约15mm,宽约7mm,先端圆钝而有尖齿,基部渐狭成叶柄,边缘有齿缺,上面有小腺点,叶脉2-3对。头状花序盘状,直径约5mm,单个或2-3个成聚伞状生于叶腋,梗短或几无梗;总苞半球形,绿色;总苞片数层,卵形,覆瓦状排列,,最内层排列整齐呈浅杯状;花托无托片;花异型,全部筒状,3-5齿裂,外围为雌花,紫色,短于总苞,极多数,结产,中央为两性花,常不结实。瘦果近圆柱形,极少;无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稻田中或田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及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瘀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目赤肿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去瘀,止痛。治跌打肿痛,天行赤眼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止血理气。治内伤,功近石胡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老鼠脚迹
拼音注音
Láo Shǔ Jiǎo Jì
别名
鹅不食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地胡椒(《陆川本草》),拳头菊(《广西植物名录》)。
出处
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苡芭菊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披散或匍匐状,长6~20厘米,基部分枝,秃净或被粗毛。叶互生;具柄;倒卵形或倒三角状矩圆形,长1~2.5厘米,先端浑圆,边全缘或有粗齿。头状花序,侧生,无柄或具短柄,扁球形,直径约5毫米;总苞半球形,绿色,苞片圆形,凹陷而钝;花全部管状,异型;外围的雌花,紫色;短于总苞,极多数;盘花两性,较少,花管3~5裂。瘦果极小,无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喜生于水稻田中或田边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治跌打损伤,赤眼肿痛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"去瘀,止痛。治跌打肿痛,天行赤眼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止血理气。治内伤,功近石胡荽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赤眼肿痛:老鼠脚迹、田基黄、犁头草各三钱,捣敷合谷穴。左眼痛敷右,右眼痛敷左。(《陆川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莲花
- 梨树根
- 马鬃参
- 赶山鞭
- 龙船花
- 龙葵根
- 娃娃拳
- 五星蒿
- 莲房
- 五香藤
- 泽泻叶
- 九龙盘
- 老婆子针线
- 大花活血丹
- 冷蕨
- 香茅
- 小倒钩藤
- 雉子筵
- 见血飞
- 短柄南蛇藤果
- 滨海前胡
- 小酒瓶花
- 毛葡萄叶
- 钩栲
- 地皮消
- 针刺铁仔
- 毛轴碎米蕨
- 金背枇杷
- 岩冬菜
- 大头狗
- 杜鹃
- 禹白附
- 蜈蚣藻
- 蜜环菌
- 山油柑叶
- 腐婢根
- 五托莲
- 天雄
- 大叶子
- 三翅铁角蕨
- 结血蒿
- 紫云英子
- 刺齿凤尾蕨
- 刺柄莲座蕨
- 土砂仁
- 鹿耳翎根
- 雾水葛
- 槲皮
- 五爪金龙花
- 落葵花
- 澜沧扁担杆
- 狼萁草
- 绿茎槲寄生
- 五裂槭
- 午时花
- 青娘子
- 蒺藜根
- 狗母鱼
- 蛇鲻
- 杉叶
- 老头草
- 鹿仙草
- 莨菪叶
- 乌头附子尖
- 龙眼肉
- 慈姑叶
- 五色梅花
- 吴茱萸叶
- 卵叶鳞始蕨
- 郁李根
- 大叶狼豆柴
- 绿豆升麻
- 罗浮柿
- 五味草
- 灵砂
- 小叶杨
- 山郎木根
- 龙船乌泡
- 龙眼梳
- 绿萼水珠草
- 鹿血
- 龙脑香子
- 罗汉松实
- 葛谷
- 五龙根
- 五齿剑
- 斩木橿子
- 狼肉
- 乌饭子
- 乌蛇皮
- 乌苏里黄芩
- 龙须菜
- 良藤
- 望江南
- 蓝花侧金盏
- 乌蛇膏
- 五倍子
- 午时茶
- 乌鱼刺
- 黎罗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