菱壳
《中华本草》:菱壳
拼音注音
Línɡ Ké
别名
菱皮、乌菱壳、 风菱角
英文名
pericarp of Maximorwica Waterchesnut, pericarp of Singharanu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apa bispinosa Roxb.采收和储藏:8-9月收集果皮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水生草本。根二型,除吸收根外,尚有同化根;同化根含叶绿素,生自茎节,羽状细裂。茎细长,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。叶集生茎顶,成莲座状,菱状三角形,长2.5-4cm,宽2-4.5cm,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,近基部全缘,绿色,上面无毛,下面幼时有细毛,后渐落,沿脉有毛;叶柄长2.5-5cm,有毛或无毛,近顶处有胖大海绵状的气室。花两性,单生叶腋;萼管短,有毛,裂片4;花瓣4;雄蕊4;子房半下位,2室,每室胚珠1,花柱钻状,柱头头状,花盘鸡冠状。果实为梢扁的倒三角形,两端有刺,两刺间距离3-4cm,腹背的萼裂片脱落。种子一颗。花期6-7月。果期9-10月。
性味
味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涩肠止泻;止血;敛疮;解毒。主泄泻;痢疾;胃溃疡;便血;脱肛;痔疮;疔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可用至60g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脱肛:先将麻油润湿肠上,自去浮衣,再将风菱壳水净之。(《张氏必验方》)②治头面黄水疮:来年老菱壳,烧存性,麻油调敷。(《医宗汇编》)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: 老菱壳烧灰,香油碉敷。(黄贩翁《医抄》)④治指生天蛇:风菱角,灯火上烧灰存性,研末,香油调敷。未溃者即散,已溃者止痛。(《医宗汇编》)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烧灰为末,调菜油搽痔疮。2.《纲目》:止泄痢。3.《纲目拾遗》:治头面黄水疮。4.《本草推陈》:止便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菱壳
拼音注音
Línɡ Ké
别名
菱皮(《滇南本草》),乌菱壳(《纲目》),风菱角(《医宗汇编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。
功能主治
治泄泻,脱肛,痔疮,疔肿,黄水疮,天泡疮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烧灰为末,调菜油搽痔疮。"
②《纲目》:"止泄痢。"
③《纲目拾遗》:"治头面黄水疮。"
④《本草推陈》:"止便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脱肛:先将麻油润湿肠上,自去浮衣,再将风菱壳水净之。(《张氏必验方》)
②治头面黄水疮:来年老菱壳,烧存性,麻油调敷。(《医宗汇编》)
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:老菱壳烧灰,香油调敷。(黄贩翁《医抄》)
④治指生天蛇:风菱角,灯火上烧灰存性,研末,香油调敷。未溃者即散,已溃者止痛。(《医宗汇编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刀口药
- 山慈姑
- 杧果叶
- 多穗石柯果
- 肖菝葜
- 茅栗
- 树五加
- 水朝阳
- 海鳗鳔
- 杜梨
- 莽草
- 山柑算盘子
- 桦树皮
- 黄茅
- 双肾参
- 蒙古山萝卜
- 青皮
- 小倒钩藤
- 秋唐松草
- 黄珠子草
- 山毛藓
- 红敷地发
- 虎耳草
- 石栗子
- 华千金藤
- 木天蓼子
- 桃叶蓼
- 母猪菜
- 千针万线草
- 大麻漆
- 山杜仲
- 荷蒂
- 灯笼花
- 石凉伞
- 凸额马先蒿
- 芒气笋子
- 萱草根
- 滚龙草
- 沙棘豆
- 猫儿黄金菊
- 凉三七
- 獭皮毛
- 黄花蒿
- 棉花藤
- 小鬼钗
- 蜡瓣花根
- 毛蕨根
- 红花青藤
- 星状风毛菊
- 大巢菜
- 蓝花参
- 当归藤
- 番荔枝叶
- 荷叶金钱
- 楸木果
- 大叶楠
- 闽粤千里光
- 山羊血
- 石蜡红
- 水苏
- 大火草根
- 红根草
- 红活麻
- 凤尾茶
- 辣子草
- 红直当药
- 鲤鱼胆
- 小铜锤
- 太白艾
- 沙生风毛菊
- 狭头橐吾
- 扇叶人字果
- 蟹壳
- 面筋
- 核桃青龙皮
- 虎石头
- 米麦麨
- 红景天
- 茄根
- 山杨柳
- 木半夏叶
- 褐带环口螺
- 地菍
- 细轴荛花
- 大母猪藤
- 山枇杷叶
- 芦竹沥
- 四照花果
- 芦笋
- 小千金
- 黄花地锦苗
- 水柏枝
- 南蛇竻根
- 女娄菜根
- 溪荪
- 岩春草
- 青蒿囊虫
- 大烟锅草
- 黄荆沥
- 芒萁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