菱壳
《中华本草》:菱壳
拼音注音
Línɡ Ké
别名
菱皮、乌菱壳、 风菱角
英文名
pericarp of Maximorwica Waterchesnut, pericarp of Singharanu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apa bispinosa Roxb.采收和储藏:8-9月收集果皮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水生草本。根二型,除吸收根外,尚有同化根;同化根含叶绿素,生自茎节,羽状细裂。茎细长,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。叶集生茎顶,成莲座状,菱状三角形,长2.5-4cm,宽2-4.5cm,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,近基部全缘,绿色,上面无毛,下面幼时有细毛,后渐落,沿脉有毛;叶柄长2.5-5cm,有毛或无毛,近顶处有胖大海绵状的气室。花两性,单生叶腋;萼管短,有毛,裂片4;花瓣4;雄蕊4;子房半下位,2室,每室胚珠1,花柱钻状,柱头头状,花盘鸡冠状。果实为梢扁的倒三角形,两端有刺,两刺间距离3-4cm,腹背的萼裂片脱落。种子一颗。花期6-7月。果期9-10月。
性味
味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涩肠止泻;止血;敛疮;解毒。主泄泻;痢疾;胃溃疡;便血;脱肛;痔疮;疔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可用至60g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脱肛:先将麻油润湿肠上,自去浮衣,再将风菱壳水净之。(《张氏必验方》)②治头面黄水疮:来年老菱壳,烧存性,麻油调敷。(《医宗汇编》)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: 老菱壳烧灰,香油碉敷。(黄贩翁《医抄》)④治指生天蛇:风菱角,灯火上烧灰存性,研末,香油调敷。未溃者即散,已溃者止痛。(《医宗汇编》)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烧灰为末,调菜油搽痔疮。2.《纲目》:止泄痢。3.《纲目拾遗》:治头面黄水疮。4.《本草推陈》:止便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菱壳
拼音注音
Línɡ Ké
别名
菱皮(《滇南本草》),乌菱壳(《纲目》),风菱角(《医宗汇编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。
功能主治
治泄泻,脱肛,痔疮,疔肿,黄水疮,天泡疮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烧灰为末,调菜油搽痔疮。"
②《纲目》:"止泄痢。"
③《纲目拾遗》:"治头面黄水疮。"
④《本草推陈》:"止便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脱肛:先将麻油润湿肠上,自去浮衣,再将风菱壳水净之。(《张氏必验方》)
②治头面黄水疮:来年老菱壳,烧存性,麻油调敷。(《医宗汇编》)
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:老菱壳烧灰,香油调敷。(黄贩翁《医抄》)
④治指生天蛇:风菱角,灯火上烧灰存性,研末,香油调敷。未溃者即散,已溃者止痛。(《医宗汇编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巢菜
- 芦茎
- 裕民贝母
- 紫玉簪
- 黄唇鱼鳞
- 柳叶剑蕨
- 楠木
- 马鹿花
- 马蹬草
- 苦刺
- 百解马兜铃
- 鳗鲡鱼膏
- 胡黄连
- 满江红根
- 猪胰
- 金纳香
- 山辛夷
- 樟树根
- 绿豆粉
- 海鳗卵
- 小罗伞
- 杜鹃花根
- 大剑叶木
- 家兔骨
- 峨山草乌
- 山壳骨
- 豪猪毛刺
- 牛乳
- 百尾笋
- 葛枣
- 虎耳还魂草
- 紫弹树
- 山蓼
- 密马
- 枪刀药
- 厚叶川木香
- 雪上一枝蒿
- 悬钩子
- 狗爪樟皮
- 鼠肝
- 四楞筋骨草
- 泥鳅
- 高山大黄
- 玉簪花
- 五色梅根
- 毛桤
- 橘叶巴戟
- 水黾
- 瓜蒌皮
- 小赤麻根
- 栗寄生
- 大花卫矛
- 条叶猪屎豆
- 大叶钓樟
- 山乌桕
- 大脚菇
- 黄皮果核
- 水珠草
- 宁油麻藤
- 金刚口摆
- 羊毛草根
- 紫荆木
- 火炭母
- 小漆树
- 川桂
- 黄山梅
- 金腰
- 鲟鱼
- 柠条子
- 瑞香叶
- 多花八角莲
- 二歧根莲花根
- 崖松
- 蓝花扁竹
- 紫背绿
- 马瓞儿
- 莳萝子
- 广东耳草
- 大乌爪金龙
- 夏枯草
- 四照花皮
- 松叶
- 大高良姜
- 剑叶玉簪
- 马蛋果
- 香叶根
- 结血蒿
- 香排草
- 红榔木
- 石南
- 鸬鹚肉
- 刺三甲
- 地胆
- 大草乌
- 毛草龙根
- 棉花壳
- 山茱萸
- 桑螵蛸
- 棒棒木
- 尾叶越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