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花龙胆
《中华本草》:蓝花龙胆
拼音注音
Lán Huā Lónɡ Dǎn
出处
出自于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尚有同属植物双色龙胆功用相同,在西藏地区亦同等使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丝柱花龙胆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ntiana filistyla Balf.f.et Forrestex Marq.[Gentianodes filistyla (Balf.F.Et Forrest)A.Et D.Love」采收和储藏:8~9月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-5cm。具短的匍匐茎。枝少数丛生或单生,黄绿色,基部有宿存的黑褐色枯存残叶。叶密集,莲座状;叶柄宽,扁平,膜质;叶片匙形或倒卵状匙形,长4-8.5mm,宽2.5-5mm,先端圆形,基部渐狭,边缘平滑;叶脉1-3条。花单生枝顶,基部包围于上部叶丛中;花萼筒倒锥状筒形,长8-11mm,裂片披针形或狭长圆形;花冠蓝色,漏斗形,长3-4cm,裂片长3.5-4mm,褶偏斜,截形,边缘啮蚀形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;子房卵状披针形,柱头2裂。蒴果内藏,长10-12mm,桶长约10mm。种子扁平,褐色,表面具浅蜂窝状网隙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900-4500m的高山草甸、山坡草地及山坡岩石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
归经
胆;肝经
功能主治
清肝利胆。主湿热黄疸;目赤肿痛;咽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蓝花龙胆
拼音注音
Lán Huā Lónɡ Dǎn
来源
龙胆科龙胆属植物蓝花龙胆Gentiana filistyla Balf. f. et Forrest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肝胆热,解毒。用于湿热黄疸,目赤,头痛,咽炎。
用法用量
1~2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蓝花龙胆
拼音注音
Lán Huā Lónɡ Dǎn
别名
榜间莪那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龙胆科植物蓝花龙胆的带根全草。8~9月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~15厘米。叶对生;卵形至披针形,长0.5~1厘米,宽0.2~0.3厘米,全缘;无柄;两侧叶基下延合生成鞘状,花单生枝顶,深蓝色;花冠漏斗状,5齿裂;萼管状,通常5裂;雄蕊5;子房上位。蒴果成热时裂为2个果瓣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草地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清肝胆火,解毒。治目赤头痛,咽炎,湿热黄疸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紫草
- 花叶假杜鹃
- 骑马参
- 鷩雉
- 乌鸦胆
- 海龟胶
- 单条草
- 厚叶旋蒴苣苔
- 东风菜
- 蚺蛇膏
- 小岩白菜
- 早禾树
- 糯米藤
- 八节毛
- 粘毛鼠尾草果
- 广枝仁
- 蝮蛇蜕皮
- 山绿茶
- 丝绵木
- 山棯叶
- 针叶火绒草
- 锥连栎
- 藏红花
- 詹糖香
- 蜘蛛果茎叶
- 重唇鱼
- 锥栗果壳
- 自消容
- 走马风
- 鹧鸪脚
- 紫金牛根
- 藏青果
- 肿足蕨
- 鳣鱼肝
- 紫金血藤
- 蜇虫
- 追风伞
- 钟乳石
- 蜘蛛抱蛋
- 装饰卷柏
- 钻地风
- 钻天杨
- 震天雷
- 李根
- 紫金砂
- 紫铜矿
- 紫鸭跖草
- 肿柄菊叶
- 自事口草
- 藏青杠
- 蜘蛛网
- 走游草
- 转心莲
- 追骨风
- 醉针茅
- 醉针茅根
- 重叶莲
- 针刺铁仔
- 钟花草
- 锥螺壳
- 长毛风毛菊
- 长毛香科科
- 蜘蛛蜕壳
- 走马胎叶
- 酢浆草
- 钻秆虫
- 鲨鱼心
- 野扁豆
- 大头茶
- 镰羽贯众
- 扶桑
- 鮠鱼
- 金刚口摆
- 岩莴苣
- 九倒生
- 云木香
- 驴肾
- 厚叶贯众
- 蟛蜞菊
- 芦荟根
- 掌叶榕
- 羊七莲
- 独一味
- 紫红鞭
- 山甘草根
- 小泡通树
- 青竹标
- 禹州漏芦
- 美脉藁本
- 小麦苗
- 岗梅叶
- 长白鱼鳞松
- 地瓜藤
- 滇列当
- 山野扁豆
- 柠檬桉树脂
- 鲨鱼骨
- 野木耳菜
- 掌裂蟹甲草
- 辽东鳞毛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