翅卫矛
《中华本草》:翅卫矛
拼音注音
Chì Wèi Máo
别名
栓翅卫矛、鬼箭羽、八肋木。
英文名
bark of Corkywing Euonymus
出处
出自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栓翅卫矛的枝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onymus phellomana Loes.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枝,刮取外皮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栓翅卫矛 落叶灌木,植株高约4m。枝近四棱,有2-4个长条状软木质翅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-1.5cm;叶片长椭圆形、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6-11cm,宽2-4cm,先端渐洒,。边缘具细锯齿,基部楔形,两面均无毛。聚伞花序一至二回分歧。总花梗长1-1.5cn,有花7-15朵,淡绿色,直径约8mm,4数;花丝长。蒴果近倒心形或卵圆形,粉红色,直径约1cm;花柱宿存。种子有红色假种皮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2700m的山梁、山坡、山谷林缘或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肝;肺经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散瘀止痛。主有经不调;产后瘀阴腹痛;跌打损伤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;或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孕妇禁服。
复方
①治月经不调小腹痛:翅卫矛配五灵脂、当归。水煎服。②治骨折及风湿疼痛:翅卫矛配钮子七、铁线莲、卷柏、华蕨槲、秦艽、铁棒七。泡酒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翅卫矛
拼音注音
Chì Wèi Máo
别名
约哦(藏名)
出处
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
来源
为卫矛科植物栓翅卫矛的枝皮。7~8月采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约4米。枝近四棱,硬直,有2~4个软木质翅,灰褐色;冬芽小。叶对生,矩圆形至矩圆披针形,长6~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两面无毛;叶柄长7~15毫米。花紫色,成聚伞花序;花梗长5毫米;总梗长1~2.5厘米。蒴果4裂,卵圆形,红色,长约7毫米,花柱宿存,长约0.2厘米,呈短尖头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缘及河岸灌丛中。分布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归经
入肝、肺二经。
功能主治
破血落胎,调经续断。治产后腹痛,崩中下血,风湿疼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浸酒。
复方
①治月经不调小腹痛:翅卫矛配五灵脂、当归。水煎服。
②治骨折及风湿疼痛:翅卫矛配钮子七、铁线莲、卷柏、华蕨槲、秦艽、铁棒七。泡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匙羹藤
- 茶绒
- 川乌
- 藏报春
- 藏羚角
- 糙壳菱蟹
- 翠蓝草
- 刺老鸦
- 乌药花
- 五倍子内虫
- 五色梅
- 撑篙竹
- 沉香曲
- 穿山甲
- 穿心莲
- 催乳藤
- 翠云草
- 刺郎果
- 刺齿凤尾蕨
- 乌鱼蛋
- 草牡丹
- 常春藤子
- 葱须
- 秤砣梨根
- 刺三甲
- 翅果藤
- 刺梨子
- 人参须
- 藏紫菀
- 穿地龙
- 臭菘叶
- 垂丝卫矛
- 乌饭树
- 川山橙根
- 川桐皮
- 藏绵芪
- 刺果卫矛
- 刺苞南蛇藤果
- 乌苏里瓦韦
- 五加果
- 五眼果树皮
- 催吐萝芙木
- 刺黄柏茎叶
- 五指毛桃
- 藏鮡肉
- 楮实
- 刺瓜米草
- 五指山参叶
- 五月茶
- 朝天罐
- 蚕豆壳
- 茶叶
- 慈姑
- 蚕沙
- 穿肠草
- 吹云草
- 垂花胡枝子
- 菜板
- 藏荆芥
- 藏鮡胆
- 刺楸树皮
- 五加叶
- 翠鸟
- 刺竹笋
- 柽乳
- 娃娃拳
- 蟾头
- 樗叶花椒
- 刺叶苏铁
- 臭辣树
- 刺龙牙
- 五星蒿
- 五桠果
- 慈姑花
- 苍术
- 刺苞南蛇藤
- 茶树根
- 蚕砂
- 草玉梅
- 草胡椒
- 川桂皮
- 插田泡
- 侧子
- 糙苏
- 刺萼悬钩子
- 匙叶伽蓝菜
- 乌饭子
- 五齿剑
- 檫树
- 潺槁树
- 穿鞘花
- 刺山茶果
- 翅果唐松草
- 蟾蜍胆
- 茶膏
- 草木王
- 草问荆
- 虫莲
- 翅茎香青
- 刺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