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
《*辞典》:玉米
拼音注音
Yù Mǐ
别名
玉高梁(《纲目》),番麦、御麦(《留青日札》),西番麦(《学圃杂疏》),玉麦、玉蜀秫(《农政全书》),玉蜀黍(《纲目》),戎菽(《广群芳谱》),红须麦(《蒙化府志》),薏米包(《医林纂要》),珍珠芦粟、苞芦、鹿角黍、御米(《双溪物产疏》),包谷、陆谷、玉黍(《齐民四木》),西天麦(《平凉县志》),玉露秫秫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纤粟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,珍珠米(《尔雅谷名考》),粟米、包粟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包麦米(《中国药植志》),苞米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。
出处
《农政全书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高1~4米,节间有髓,基部各节具气生根。叶片长大,扁平,剑形或披针形,先端渐尖,边缘呈波状皱折,具强壮之中脉。雄性圆锥花序顶生,雄小穗孪生,长达1厘米,含2小花;两颖几相等长,膜质,背部隆起,具9~10脉;外稃与内稃均透明膜质,几等长于颖;花药橙黄色,长达5毫米;雌小穗孪生,成8~30行排列于粗壮而呈海绵状之穗轴上;两颖相等,甚宽,无脉,具纤毛,第一小花不育;外稃透明膜质,似颖但较小而无毛,具内稃或否;第二小花外稃似第一小花者,具一内稃;雌蕊具极长而细弱之花柱。颖果略成球形,成熟后超出颖片和稃片之外。花果期6~9月。
本植物的根(玉蜀黍根),叶(玉蜀黍叶)、花柱(玉米须)、穗轴(玉米轴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淡,微寒。"
归经
《本草撮要):"入手、足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调中开胃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益肺宁心。"
③《本草推陈》:"为健胃剂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、煮食或磨成细粉作饼饵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精草
- 楸木果
- 地枫皮
- 狗尾草
- 黄河裸裂尻鱼
- 牛肝菌
- 壁钱幕
- 冬葵根
- 山棯叶
- 岳桦
- 癣草
- 马银花
- 知母
- 菝葜叶
- 芦根
- 鹧鸪脚
- 鳜鱼
- 鸡蛋果
- 枪刀药
- 麦角
- 蜂药
- 柠檬皮
- 井边草
- 山荷叶
- 象头花
- 三叉苦
- 麻牛膝
- 醉魂藤
- 雉脑
- 鲎胆
- 竹柏根
- 路边姜
- 半枫荷叶
- 广西过路黄
- 石珠
- 挖耳草
- 五月茶
- 籼米
- 大腹皮
- 鸮
- 紫荆花
- 石楠
- 蜗牛壳
- 鸽粪
- 土牡蛎
- 菜豆树
- 玳玳花
- 黄秦艽
- 铜棒锤
- 川滇桤木
- 五爪龙
- 通花根
- 带刺马鞭
- 龟甲胶
- 笔罗子
- 独行千里
- 见血清
- 柃木
- 吴茱萸
- 篱栏网
- 光叶海桐叶
- 水柏枝
- 排草香
- 莺
- 土瓜狼毒
- 斑叶堇菜
- 野茄树
- 韭菜子
- 飞蛾树
- 鸡血藤
- 九层风
- 三花枪刀药
- 水麻根
- 滇五味
- 多穗石柯茎
- 芦荟根
- 尖尾风
- 鹿角芦荟
- 血散薯
- 铧头草
- 和合草
- 三点金草
- 黑牵牛
- 广东万年青
- 竹荪
- 盘羊睾丸
- 老熊花
- 法半夏
- 巴掌草
- 扁豆藤
- 田旋花
- 杜松实
- 洋芋
- 大叶香薷
- 油茶根
- 金鸡尾巴草根
- 金花草
- 蚕茧
- 圆叶南蛇藤根
- 香蕉根